大河網訊 2017年,中牟縣韓寺鎮的“二鬼摔跤、虎頭鞋制作、漁網編織”等9個民間項目成功申報為縣級非物質遺產。為了讓全鎮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激發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引導全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10月24日起,韓寺鎮文化站將分別展示這9項縣級非遺項目,讓大家領略其無窮的魅力。
自古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韓寺鎮境內水域廣泛,有三條自然河流自南向北分別為:丈八溝、堤里小清河、賈魯河。
邊莊、潘店胡兩村依賈魯河而居,長久以來有織網捕魚的傳統。漁網編織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清朝初期,由于世局戰亂,浙江諸暨人邊天恩帶領家人逃到現在的邊莊村,同時帶來了沿海地區的織網捕魚技能。邊莊村東臨賈魯河,他們經常在賈魯河里捕魚擺渡,逐漸把織網捕魚技術傳承下來。
漁網編織純屬漁民捕魚工具,傳承很廣,村里人都跟著他學,就這樣代代相傳,流傳至今。編織漁網時,以“綱”為起始、以模子為網眼大小的基準,編織方法有打結法、絞拈法和經編法等十多種,一張漁網有時需采用多種編織法才能織成。編完之后在網的上面連接浮標,下面連接墜子,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漁網的編織過程。
據邊莊村民說,漁網既有實用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還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深受漁民喜愛,漁民使用漁網能更快捕魚,給漁民帶來較大的經濟收益。
由于漁網生產技術難度較大,習藝周期長,年輕人多不愿意學習,已經是后繼乏人。隨著現代機械工藝的不斷發展,機織漁網正在逐漸取代手工編織的漁網。許多編織漁網的藝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加之缺失工具、缺少原材料等原因使此項技能處于日漸失傳的窘迫現狀。讓人欣喜的是,韓寺鎮已將漁網編織申報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加以保護,希望能有熱衷于此項技藝的人士弘揚和傳承。(王君杰 李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