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致遠文圖
核心提示丨從城南到城北,跨越20多公里的遙望,生長在中原區后河蘆村和惠濟區蘇屯村的兩棵古皂角樹,因為修筑城市交通大動脈,曾經備受鄭州民眾關注。桐柏路向南延伸至后河蘆村,古皂角樹恰巧位于路中央,為保護它馬路“讓道”……
古樹,它承載著不少人的農耕文明記憶,保存著遠去的鄉土氣息。而據鄭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透露,現在全市古樹保護“提速”,樹齡在80年以上的大樹,亦被列入儲備保護古樹名錄,且每年將拿出80萬元資金用于復壯、養護瀕危古樹。
鏡頭1
幾百年來,古皂角樹成了后河蘆村的村標
中原區后河蘆村的古皂角樹,位于帝湖小區西門口附近,它生長在桐柏南路西半幅快車道上。10月23日下午2點多鐘,記者在現場看到,盡管時值初秋,不少樹木的葉子開始凋零,但是這棵皂角樹依舊茂盛,一片蔥郁。因其“年邁”出現枯枝,樹干的四周用柱子支撐著,以抵擋大風侵襲。皂角樹的一旁,是磚壘砌的長方形花壇,從遠處觀察,它宛如一個狹窄的餃子;花壇兩頭尖,中間凸起,減少占壓道路的面積,便于車輛從此通過。
花壇北側,豎立著一通石碑,碑座上寫著“后河蘆村舊址”。“沒事兒時,我就愛過來轉轉,看看老皂角樹長得咋樣。”據后河蘆村67歲的盧先生介紹,在他爺爺小的時候,皂角樹就大概是這個模樣,有的說它的樹齡300年,有的說500年。后經林業部門勘查,標識為300年樹齡。“不管它長了多少年,政府出面保護它是好事兒。”老人說,幾百年來,古皂角樹成了后河蘆村的村標。
2013年8月,桐柏路南延工程開工,根據施工規劃,古皂角樹恰巧位于馬路中央,依照計劃,要將它挪移至別處。后經多方論證,大多數人希望原址保留。這樣一來,規劃方案進行了調整,即在古皂角樹周圍壘砌磚頭、栽種花草,引導人車從旁邊經過。
據了解,桐柏南路規劃紅線寬54米,它作為鄭州市區的一條主干道,修筑后路面保留一棵樹,這在鄭州城區道路建設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隨后,清華園路北延至惠濟區蘇屯村的古皂角樹,也同樣受到了高規格“禮遇”,樹周圍建起花壇,并豎立碑文介紹村史、老樹故事。
一次大膽嘗試,既修筑了城區道路,又兼顧了古樹保護,引來多方點贊。
鏡頭2
一棵文冠果樹牽出倆“老鄰居”
高新區丁樓村,有一棵鄭州唯一的“獨苗苗”——文冠果樹,它的果實可用作航空燃油,而其蹤跡在淮河以北區域,很少有存活樣本。這棵樹的發現,讓河南省林業專家如獲至寶,稱它極具科研價值。然而,令人沮喪的是,丁樓村拆遷的時候,四野一片荒蕪,有人把文冠果的樹枝鋸掉,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經過林業專家及媒體的呼吁,當地政府及村委會全力施救,在周圍加固防護網、澆水施肥,最終把它搶救過來。
2015年春天,文冠果樹吐綠發芽,當年還結了幾個果實,“讓人興奮好幾天。”丁樓村村民激動地說,文冠果樹逐漸枝繁葉茂了,與其毗鄰的兩棵古槐樹,也引起了村民的關注,“那棵樹都能保留下來,養護得很好。它們也應該繼續生長下去。”
據了解,這三棵古樹呈三角形分布,它們相距約100米,原本生長在丁樓村3戶居民家里。村子拆遷后,文冠果樹旁邊修筑了一條道路,其周圍架設起圍欄,生長無大礙。而另兩棵古槐樹,則位于一所中學里。個頭大些的,擠占了教學樓一角,個頭小點的,處在操場中央。
“建教學樓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墻都壘很高了。唯獨大槐樹這個區域,遲遲沒有開工。”據丁樓村相關人士介紹,大槐樹占壓了教學樓一角,如果將其原址保留,需要修改施工圖紙,使得整齊的教學樓,形成了刀把狀。一旦修改,施工方多花一二百萬元。如果挪走大槐樹,花費幾萬元即可搞定。但是,大槐樹樹齡較長,移栽的話,很難保證成活。
最終,征詢了林業專家的建議,大槐樹被保留下來。現在,3棵古樹每天“聽”著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靜“觀”成長。
聲音
這棵古樹不能砍,要活下來
在惠濟區的東趙村,有一棵生長1100年的古槐樹,數百年間,這棵古槐聳立彼時的鄭州北區,宛如現在的二七紀念塔,是鄉村四野的“地標”。古樹的樹干上懸掛著惠濟區政府頒發的“古樹名木、嚴加保護”藍色牌子。上面標注著:王宅古槐;樹齡:1100年。
2016年6月,東趙村搞開發拆遷,古槐樹幾乎處于規劃小區正中央,根據開發商的規劃,打算把它移栽至古樹苑“頤養天年”。消息一出,引起村民及古樹名木保護志愿者的極大關注。6月24日,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馬懿對報道做出批示:這棵古樹不能砍掉,要活下來。時任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薛永卿表示,古樹將原地予以保護,并圍繞古樹建街心花園。
一年多過去,散居多個地方的東趙村王姓村民,亦選擇在特殊的日子里,相約到古槐樹下,看看“樹爺爺”,回望幾眼故土。
“為了保護這棵古樹,開發商修改了規劃方案,聽說多花去一兩千萬元。”一位知情者透露,有些東西一旦失去,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從長遠來說,花這筆錢也值得。
“政府批示保護一棵古樹,這件事兒讓人很激動,讓大家看到了政府身體力行,推動古樹保護。”據鄭州市古樹名木保護志愿者崔晟說,近幾年,他們一旦發現某個地方有古樹,就可以通過書信、電話、郵件等形式,向林業、園林、規劃等部門反映古樹保護,且很快就能得到反饋。
崔晟稱,隨著城中村改造深入推進,那些原來潛藏居家的古樹,被顯現出來。農村人變作城里人,在其記憶深處,那一棵棵古樹,成了最是深情難忘的老物件。留下鄉愁,承托思念。這些古樹成了許多人回望家鄉的精神象征。
政策
80年以上大樹列入儲備保護
鄭州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厲天斌受訪時表示,根據國家規定,每5年要對古樹進行一次普查。目前,鄭州市的普查工作已經啟動,預計明年7月份結束,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共統計到2872棵100年以上古樹。現在,市區兩級政府財政部門,每年都會拿出80萬元養護搶救瀕危古樹,并且,為了加大古樹保護力度,普查時,樹齡在80年以上的大樹,也被納入了古樹保護名錄儲備名單中,“普查的樹木,制定了GPS定位,實施動態管理,密切關注它們的生長。”
厲天斌感慨地說,做古樹保護這么多年,越來越感覺到老百姓保護古樹的意識和行動,不斷提高,“古樹見證了歷史,也是很多人的心靈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