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新聞資訊 >> 瀏覽鄭州

河南新鄭:鄉村因戲曲而改變

2018/10/25 16:56:00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新鄭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近年來,新鄭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河南省委的決策部署,按照鄭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依托新鄭戲曲群眾基礎深厚的優勢,以“戲曲進鄉村、歡樂進萬家”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采取政府購買、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全民共享的辦法,大力推進傳統戲曲在鄉村蓬勃開展和傳承發展。

新鄭市實現了一系列 “戲曲進鄉村”的生動實踐,從送戲下鄉到種戲在村,最終結出了“村劇團”的成果,通過廣大鄉村戲迷擂臺賽等文化活動,讓傳統戲曲走進群眾的生活,并產生深遠影響,詮釋了“戲曲是庚續文脈的根、種戲在村是傳承鄉村文明的本”的意義。

政府主導,連續多年送戲下鄉

和莊鎮老莊劉村位于新鄭市東南部,是遠近聞名的戲曲村。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曾組建有民間戲曲隊。近年來,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推進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老莊劉村建成了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起了戲曲大舞臺,安裝了大屏,并配備了音響燈光、演出道具、戲服等。

特別是新鄭市豫劇文化演藝中心在送戲下鄉的同時,與老莊劉村結對子搞培訓。種戲在村,“種”出了一個老莊劉村劇團,這個劇團如今已有30多人。通過市豫劇文化演藝中心專業演員手把手教學,老莊劉村劇團演員的表演水平迅速提高。現已能夠演出豫劇《秦香蓮》《打金枝》《穆桂英下山》《福滿具茨》等劇目,并由政府出資購買服務,到周邊各村演出10多場,受益觀眾3萬人次。

有了村劇團這一文化引領,近年來,村里群眾文化活動長年不斷,月月有項目、周周有活動,每項活動有人抓、有人管,群眾看戲、唱歌跳舞,盡享其樂。

老莊劉村只是新鄭市推進“戲曲進鄉村”的縮影。新鄭市堅持把“戲曲進鄉村”作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抓手,政府高度重視,財政持續加大投入,是河南省開展“送戲曲進鄉村”工作起步較早的縣(市)。自2002年出臺“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惠民政策以來,新鄭市已連續16年開展“百場演出送農民”和“共走創業路,同唱和諧曲”雙百場戲曲巡演活動。

新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定期聽取匯報,研究推進措施,統籌協調有關事宜,確保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推進、健康運行;制定了工作細化落實方案,把責任目標分解到各基層單位,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了政府督查、人大監督、政協調研、半年考核、年終驗收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高質、高效開展。

新鄭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群眾的需求為依據,科學謀劃每年“戲曲進鄉村”演出劇目,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進行調整,最終結合河南省年度送戲活動安排形成年度送劇目錄,以文件形式下發全市;每場演出結束后,向廣大群眾發放《戲曲進鄉村調查問卷》,讓群眾對演出打分并征求對節目、送戲下鄉時間和場次的意見,根據反饋意見再調整年度送劇目錄,實現了由“政府端菜”到“百姓點單”的轉變。

隨著新鄭市新型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每年雙百場的演出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新鄭市進一步加大政府購買力度、擴大購買范圍、逐年增加演出場次,自2012年起,演出增至每年300場(“百場演出送農民”和“共走創業路,同唱和諧曲”各150場)。新鄭市開展“戲曲進鄉村、歡樂進萬家”活動以來,采取定補加獎勵的辦法(政府每場定補3000元,對演出質量高、群眾評價好的再給予一定獎勵),累計投入資金100余萬元,購買優秀民營劇團和文化志愿者團隊演出300余場。2015年以來財政共投入演出經費900余萬元,累計為村(社區)演出2114場,實現了每個行政村至少每年演2場戲的目標。

強化保障,夯實鄉村戲曲陣地

孟莊鎮位于新鄭市東北部,因盛產紅棗,有“紅棗之鄉”的美譽。豫劇、曲劇、越調、河南墜子等戲曲也在這里交流匯聚,聽戲、看戲是孟莊人主要的精神生活。

孟莊鎮大力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三年行動計劃,投資5000萬元,改造升級鎮村兩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其中,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的孟莊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分棗鄉民俗文化展覽館和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兩部分,于2018年1月正式開放,截至目前,已接待群眾3萬余人次。

孟莊鎮村村有戲曲舞臺、有文化設施、有文化管理員、有文藝隊伍、有文化培訓、有活動項目,實現文化設施、文化服務、文化活動三個全域全覆蓋。在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的多功能活動廳,半年來已舉辦戲曲、廣場舞等藝術門類培訓20余場,參與人數上千人次。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及其團隊在這里設點傳藝,鄭州市專業人員也經常來這里培訓戲曲愛好者,戲迷越學越起勁,只要聽說這里有戲曲培訓,放下手中的農活就來了。

為確保“戲曲進鄉村”工作有效推進,新鄭市重點強化陣地、投入和獎勵三個保障。自2016年起,在全市啟動實施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對原有的文化站、村級文化大院、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市財政投資5000萬元,實行創先爭優,以獎代補,鄉鎮累計投入建設經費1.67億元予以保障。目前,三年行動計劃已接近尾聲,基本實現了鄉村兩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戲曲舞臺成為基層農村的“文化地標”。

新鄭市堅持把包括“戲曲進鄉村”工作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經費,納入市鄉(鎮)兩級財政預算,確保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有效運行。2015年以來,市財政累計投入文化事業經費2.97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3.9%。今年又增加投資8億元,全面啟動市級綜合文化藝術中心、圖書檔案方志館等大型文化設施項目建設。

新鄭梨河鎮新蠻子營村共有1339口人,是河南省第二批搬遷的、鄭州市最大的南水北調移民村。2017年,市、鎮兩級投資近50萬元,為新蠻子營村新建高標準的百姓大舞臺、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升級改造電子閱覽室、兒童活動室、圖書館分館、棋牌娛樂室等文化功能室,為村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提供了場所。

戲曲連鄉愁,扎根再開花。新蠻子營村從南陽淅川縣遷到梨河鎮以來,“戲曲進鄉村”及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有效促進了移民的融入。為活躍村民文化生活,省、市劇團及南陽市劇團先后來到新蠻子營村送戲,各級劇團演出、梨河鎮戲迷擂臺賽、廣場舞大賽等系列文化活動,讓村民不出村盡可享受戲曲藝術盛宴。

新蠻子營村每年除了唱大戲,還組織舞龍隊、廣場舞隊、盤鼓隊表演。同時,文化服務中心全面開放,方便村民讀書看報、娛樂健身,豐富文化生活。

為了促進新鄭市“戲曲進鄉村”工作蓬勃開展,提升文化惠民質量,不斷滿足群眾對精品劇目的欣賞需求,今年以來,新鄭市又先后購買河南豫劇院三團、省曲劇團、省越調劇團和鄭州市曲劇團的演出服務,為全市鄉村群眾演出精品戲30多場,其中既有《朝陽溝》《焦裕祿》等優秀現代戲,也有《收姜維》《清風亭》等經典傳統戲,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創新思路,戲曲改變鄉風民俗

薛店鎮緊鄰新鄭國際機場,有各類企業426家,近年來,組建了民間文藝隊伍46支,擁有各類文藝骨干3000多人,文化志愿者600余人,實現了村村建隊伍、活動全覆蓋,極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在每年投資60萬元組織開展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2次的基礎上,通過政府主導、企業資助、社會參與,又投資50萬元,打造薛店版的“星光大道”和“梨園春”。

薛店鎮的戲迷擂臺賽分周賽、月賽、季賽和年終總決賽。為鼓勵周邊鄉鎮、縣市及外地務工人員積極參與,還專門設立薛店組和外地組并予以獎勵,年終總決賽冠軍得主可獲得2萬元獎金。

最近,新鄭市又結合國家文化資源配送平臺、國家公共文化云建設,建立百姓文化云,整合各類戲曲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從“實體送戲”拓展到“數字送戲”,讓群眾隨時隨地可以看到想看的精品劇目。

同時,還開設名家“傳藝所”, 針對鄉村群眾愛唱戲、好看戲的習慣,廣泛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戲曲培訓與普及活動。在孟莊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設了“戲曲名家傳藝所”,邀請不同行當的省內戲曲名家,定期為當地和周邊鄉鎮戲曲骨干授課傳藝,受益者達1000余人次。

“百千萬”文化惠民工程是新鄭市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百支隊伍、千名骨干帶來萬家歡樂,他們建立健全市級培訓鄉鎮戲曲骨干、戲曲骨干回鄉鎮培訓村級戲曲志愿者、戲曲志愿者回村培訓身邊戲曲愛好者的梯級培訓機制,廣泛開展戲曲藝術普及活動。自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培訓經費2000余萬元,舉辦戲曲演藝基本功、戲曲舞蹈培訓班300余期次,培養戲曲骨干和愛好者6000余人次,發展文化志愿者5000余人。

以專業戲曲人才為骨干的“文藝輕騎兵”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們組成15個小分隊,分包15個鄉鎮(街道、管委會),與民間戲班、團隊和戲迷愛好者結對子、交朋友,輔導其提高創作水平和表演能力,目前,全市擁有業余演出班隊200余支,對鄉村演藝人員相對固定、人才相對集中、整體素質較高、管理較為規范的自娛自樂班隊,給予演出設備器材補缺扶持,激勵其常年開展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連續12年在炎黃廣場組織舉辦綜藝晚會或戲迷擂臺賽,每年演出50余場次,數千名文藝愛好者登臺獻藝,年受益觀眾30余萬人次,“溱洧歡歌”百姓大舞臺戲迷擂臺賽已經成為新鄭市群眾文化活動的亮麗品牌,新鄭市也先后被原文化部授予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和特色文化活動先進單位。在這一品牌帶動下,全市各鄉鎮(街道、管委會)連年舉辦群眾文化藝術節,堅持把戲迷擂臺賽作為藝術節的重頭戲,激發市民學唱戲、愛唱戲、唱好戲的文藝熱情。

新鄭市戲曲進鄉村的做法,有效解決了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鞏固農村基層文化陣地、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權益等難題,在繁榮發展戲曲事業的同時,也滿足了基層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凈化了鄉風民俗,促進了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新鄭市城鄉群眾幸福指數連年位居河南省前列,穩居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作者:陳關超 張瑩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