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重新詮釋根雕:“朽木也可雕也”
2013/8/22 14:31: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新鄭這片古老的大地,從來就不缺乏文化的氛圍。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2700年的鄭韓文化,都讓新鄭的文化在一天天沉淀中更加厚重。如今,與時俱進的新鄭人民也在用根雕、剪紙、書畫等各種藝術形式,讓新鄭文化散發出新的活力。
根雕——朽木變寶的藝術
根雕藝術,即人們利用根的天然形態和紋理,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突出表現根的美和意境,也是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精神的藝術。
2001年,新鄭市根雕藝術協會獲批成立,從此填補了新鄭根雕藝術的空白。該協會會長陳留庫告訴記者:“根雕藝術是自然之根,天下炎黃子孫則同屬一脈,軒轅黃帝又是民族之根,這些同屬于根文化,而新鄭又有得天獨厚的資源,能讓我們的根雕藝術與根文化緊密結合。”
陳留庫口中的“得天獨厚的資源”,就是新鄭當地的棗樹,憑借著獨特的栽培技術,新鄭棗樹樹干下部呈膨大狀,如古代花瓶一樣端莊優雅,造型千變萬化。新鄭的根雕愛好者們根據這一獨特的造型,制作了人物、動物、花鳥等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
據了解,每年的拜祖大典期間,該協會都會舉行一場根雕展覽,讓更多前來尋根拜祖的人們既可以尋找“人文之根”,又可以欣賞到“自然之根”,不僅豐富了新鄭的“根文化”,更是對新鄭黃帝文化新的演繹。
書畫——丹青為媒 筆墨傳情
連日來,新鄭市文化館每天都會迎來許多觀眾,他們中大多是“書畫迷”,或低聲交談,或細心研究,認真感受書畫的魅力。
一直以來,書法和國畫都被視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新鄭書畫交流活動的增多,書畫則被賦予了架起溝通橋梁、增進感情的新內涵。
今年7月,新鄭市2013年“三皇杯”書畫聯展開幕,新鄭書畫家與來自河南淮陽、湖南炎陵的書畫家,分別以黃帝文化、伏羲文化和神農文化為對象,創作了120幅書畫作品,加大了三地在書畫藝術方面的合作和交流,進而為培養文藝新人、創作優秀作品、繁榮文藝事業、傳承“三皇”文化做出努力和貢獻。
另外,每年春節前夕,新鄭的書畫愛好者都會開展“下鄉義寫春聯”活動,通過現場揮毫潑墨,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為村民們送上節日的祝福。除此之外,新鄭多次舉辦的少兒書畫比賽,不僅讓市民欣賞到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藝術作品,還促進了文化交流。
剪紙——刀尖下的柔美
“剪紙,是一種藝術”,“剪紙可以修身養性”,“剪紙能將毫無生機的紙張變得活靈活現”……在新鄭市,越來越多的剪紙愛好者表達著自己對剪紙的理解,更多的人將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對黃帝文化的感悟通過手中的剪刀表達出來。新鄭市實驗小學的美術老師陳向陽,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陳向陽的作品既繼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又反映了包括始祖山、鄭風苑、黃帝傳說等在內的新鄭特有的地域文化。他運用剪、刻、撕、挖、刮等技法,塑造出了一個個虛實相生、線條分明的造型,有《鄭風苑記》石刻、鄭韓鼓樓、始祖山中天閣、蓮鶴方壺、嫘祖洞等;也有少典、嫘祖、倉頡、蚩尤等夸張逼真、形式多樣的人物形象。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為了使更多人感受到剪紙的魅力,陳向陽還在課堂上進行剪紙教學,成為新鄭市推行剪紙教學的第一人。如今,實驗小學的櫥窗、墻面、樓道、窗戶上處處都有學生自己動手的作品。(原標題:新鄭重新詮釋根雕:“朽木也可雕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201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