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鼓與鼓書是我國曲藝曲種分類中一個類別的兩種稱謂,又稱大鼓書,是北方的主要曲種之一,它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關于大鼓的起源,存在種種不同的說法。
大鼓的文學腳本稱為鼓詞,鼓詞是明、清時期廣泛流行于我國北方的民間說唱藝術。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方言語音復雜,一種聲腔從一地流傳到另一地,按人們喜聞樂見的習俗,結合當地的方言和語音,揉進當地的民歌小調,把原來的唱腔加以改造,因地區和方言、曲調的不同,就會形成一支地方聲腔的派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流傳至今的各種大鼓有四十多個曲種
...本期概述
河洛大鼓是起源于清末民初,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的曲藝形式。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弦古琴。“琴音”在官宦、商紳和文人之間傳唱,詞曲典雅,流入民間后,改稱“琴書”,其琴也改為揚琴。洛陽琴書早期演唱方式多為閉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細膩,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拖沓,其演唱書目也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故事。19世紀初,河洛大鼓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并吸收了河南墜子的一些曲調而形成。其早期被人們稱為“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20世紀50年代初定名為河洛大鼓。唱腔屬“板腔體”,板式豐富,方便演說各類書目。在傳統節目中,以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等長篇書目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