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安陽

呂蒙正昔坐“寒窯”今坐“寒廟”

2013/5/30 16:00:37 點擊數: 【字體:


    窯”

    “灶神爺,請來吃冷水喲。”

    以呂蒙正為主角的老戲,舉不勝舉,最讓人傷感的卻是《呂蒙正祭灶》里的這句戲文。

    “戲文”是戲劇家的想象。

    呂蒙正“祭灶詩”,卻是詩史——

    “一盞清泉一爐煙,送君直上九重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蒙正文章不值錢。”

    不是“冷水”而是“清泉”,不是“一炷香”而是“一爐煙”,不是裊裊的香火而是以雜草抑或牛糞弄起來的“狼煙”。

    “祭神如神在,人窮格式在”。就是落草“寒窯”,呂蒙正依然敬天畏神,不糊灶神爺嘴巴,企望其將“蒙正文章不值錢”的話捎給天上的玉皇大帝。

    詩,在寒窯遺址內的古碑上。

    古碑高350cm、寬82cm、厚24cm,刻立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正月,差不多400年了。

    碑可以資,立碑者可以信:呂蒙正22代嫡孫、(北京)大明鴻臚寺主簿呂子立。

    今年4月,相公莊發現一塊殘碑,已經斷為兩截,部分字跡模糊不清,但“明鴻臚寺主簿呂公諱子立字明山墓”清晰可見。

    “1968年村里建學校,周邊不少石碑都當了墻基。村里后來建了新學校,老校舍賣給了幾戶人家。有人翻蓋房子,扒出了石碑,就丟在村東的小路上。退休教師黃廣宣等見到該碑,將其送到了我這兒。”呂獻亭系呂蒙正32代孫,其云,“《洛陽呂氏金石列傳》上說‘天貴之子諱良臣,邑庠生……良臣之子諱子立,于明朝授北京鴻臚寺主簿。崇禎六年(1633年)奉命回家修理祠墓,重修瓜亭,栽樹筑墻,煥然改觀,非復以前之舊矣。”

    《寒窯賦》是呂蒙正經典之作,版本頗多,幾乎說的都是:“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

    但是——

    寒窯遺址內的古碑上,刻寫的卻是:“吾昔居洛陽,朝游陋巷,暮宿破窯。思衣而不能遮其體,思食而不能充其饑”。

    而且——

    不叫《寒窯賦》,而銘《貧賤賦》。

    至于“朝游陋巷”,說的又該是啥?

    似乎不該是要飯,而應是打些零工什么的。

    其與“日投僧院”,去“趕齋”、去蹭寺院的齋飯,迥然不同。

    “趕齋”是戲說,“朝游陋巷”才是詩史。

    呂蒙正31歲中狀元。

    青年呂蒙正,就是“蝸居”寒窯,一個老了點兒的、有知識有文化有抱負的“洛漂”而已。偶爾“蹭飯”,倒也合乎情理;長久“蹭飯”而不去打工,也不合乎邏輯了。

    《貧賤賦》不“雅”,取其“暮宿破窯”而名之曰《破窯賦》;《破窯賦》還是不“雅”,于是就有了很“雅”的《寒窯賦》。

    《寒窯賦》是呂蒙正的,也是被大眾“添油加醋”的東方經典——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 ……

    滿腹經綸,白發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貧,有先貧而后富。蛟龍未遇,潛身于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奸佞)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袂。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余言: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寒窯”飛出“飛龍榜”狀元探花

    呂蒙正“蝸居”寒窯。

    “蝸居”寒窯的呂蒙正,照當下的說法卻是標準的“官二代”、“官三代”。

    他的爸爸,比李剛厲害得多!

    不信,就讀讀《宋史·呂蒙正傳》:“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夢奇,戶部侍郎(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副部長)。父龜圖,起居郎(掌記錄皇帝所發命令等,相當于現在的中央政府秘書長)。蒙正,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

    如此這般,呂蒙正為何還自找苦吃呢?

    照戲劇與民間的說法,其父呂龜圖愛找“小三”,而且搞了一大群“小三”,結發妻與嫡長子呂蒙正有點兒看不慣,于是被掃地出門。

    是不是造謠呢?

    不妨再看看《宋史·呂蒙正傳》:“初,龜圖多內寵,與妻劉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落魄困頓)。劉誓不復嫁。及蒙正登仕,迎二親,同堂異室(沒有復婚),奉養備至。”

    呂蒙正去世57年后,名相富弼為其撰寫《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談及此事,盡管說得細致、婉轉、含蓄,卻也道出了更多歷史信息:“始,公少時,考妣(父母)以口舌偶相戾(吵架),遂以異處(分居)。然情義內篤,交誓不復嫁娶(彼此都發誓不再二婚)?迹ǜ福┖筮B左邊幕(古代尊右,以右為尊貴地位,這兒當指其父二婚),妣(母)居洛中并留公侍焉。公每感嘆憤懣,絕跡(隱居)于龍門山。躬事薪汲(打柴挑水),力奉慈養而且痛自刻責以。為業(讀書治學)晝夜漏相接,未始少懈。嘗泣淚滿所讀書,而怳怳日若無以為生者(仿佛每天都難以生存下去)。如是數年,學益富,文益奇,聲動天下,士友益附。太祖開寶末,公侍母氏赴舉東都(帶上母親到京都開封應試)。時太宗以晉王尹開封,聞公名,召見。復索其所著文,大稱之。期以公輔之器……明年,即上第(狀元及第)。”

    也許富弼在為尊者諱,但一個“如是數年”倒也證明:母子洛陽落魄之初,呂蒙正至少已經20多歲。

    北宋末年邵伯溫所撰《邵氏聞見錄》亦云:“呂文穆公諱蒙正,微時于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室(土窯,也就是寒窯)中,與溫仲舒讀書。其室中,今有畫像……(呂蒙正)狀元及第,位至宰相;溫仲舒第三人及第(探花),官至尚書(曾擔當參知政事、禮部尚書、開封府尹等)。公在龍門時,一日,行伊水上,見賣瓜者,意欲得之,無錢可買。其人偶遺一枚于地,公悵然取食之。后作相,買園洛城東南,下臨伊水,起亭,以‘噎瓜’為名,不忘貧賤之義也。” 

    讀《邵氏聞見錄》,當知“寒窯”在龍門山,也就是龍門石窟周邊。

    相公莊距龍門石窟約10公里,是呂蒙正“買園洛城東南,下臨伊水”的所在。也因此,“寒窯”當是后人在呂蒙正“故園”上興建的紀念性建筑。

    只是“寒窯”已有年頭,“寒廟”尚無年頭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12-09-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