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倉為游客制作的糖人。
本報訊 (記者 牛書培 文/圖) “吹個孫悟空!”“我要個豬八戒!”“吹個黃鼠狼吃雞!”2月17日,在灞陵橋景區,一群孩子圍著一位吹糖人的民間藝人興奮地嚷嚷著。藝人純熟的技藝、孩子們歡快的聲音,勾起了很多人美好的童年記憶。
記者在現場看到,吹糖人的工具十分簡單。一個用于溶化糖塊兒的扁平小缽,加上一個裝麥芽糖的小瓶子和幾根竹簽,就是吹糖人的全部“家當”。
藝人名叫馬利倉,家住安陽市滑縣老店鎮岳村集,干這行已10多年了。十二生肖、古代人物他都會用糖稀吹出來。馬師傅說,現在的孩子很少見到這些東西,比較好奇,生意還算可以。“如今年紀大的人無法出來擺攤兒,年輕人又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說起吹糖人這門民間藝術的現狀,馬師傅不免有些擔心。
馬師傅對記者說:“這吹糖人,就是五個字——手、眼、心、氣、火,手要靈、眼要準、心要平、氣要勻、火要溫。吹糖人,先要捏胎,薄厚一定要均勻;再者就是氣道,許多動態的糖人關節處非常薄,一口氣大了就吹漏氣了;火更重要,飴糖硬了不行,軟了也不行,成不了形。我們講究的就是手、眼、心、氣、火。”
“從2006年起,我每年都來許昌。今年是我來許昌的第八個年頭了。”馬利倉說,正月廟會多,是吹糖人的黃金時段。他正月初一就騎著摩托車帶著吹糖人的“家當”來許昌了,整個春節都在許昌過。
馬利倉說,吹糖人不僅是一種手藝活兒,也是一門民間藝術。他希望這門古老的藝術傳承下去。【原標題:吹糖人:勾起多少人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