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于明朝初期的滑縣木版年畫,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明武宗年間,潦倒藝人韓朝英定居在滑縣慈周寨鄉前李方屯二村,開始制作木版年畫,傳承至今已歷27代,韓建鋒是韓氏木版年畫的第26代傳承人,也是河南省首批老字號“同盛合”畫坊的掌門人。
滑縣木版年畫主要集中于該縣的慈周寨鄉的前李方屯一村、前李方屯二村,老店鎮馬蘭集村等地。在滑縣,除了韓建峰外,還有30多個民間傳人。
滑縣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分為拓稿起樣、雕刻畫板、繪稿印軸、繪畫染色和裝裱成軸五個步驟,木版年畫最講究的就是印制了,手上動作的輕重緩急都要掌握好,這里至今仍保留著最原始的制作工藝。
2012年10月18日,文化部公示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韓建峰是滑縣唯一的一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貼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標簽后,不但能增加自身的“含金量”,還能享受政府扶持政策。
今年年初,在河南博物院舉辦的“滑縣木版年畫展”上,100多幅參展作品都是韓建峰的,在開幕式上,韓建峰也一同亮相。據悉,“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從2011年開始,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經費補貼每年增加到1萬元。今后,文化部和各省文化部門等機構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在建立傳承基地、工作室、受徒、培訓方面都給予了扶持。
韓建峰告訴記者,慈周寨鄉前李方屯二村是滑縣木版年畫的發源地之一,最興盛時,該每年賣出上百萬張木版年畫,不但熱銷中原,還遠銷關外等省。即使到了1963年,村里從事木版年畫制作的仍有200余人。每家都有二三十塊木版,全村一年能賣出10多萬張年畫。“文革”期間,大量的刻版被毀掉。后來,剩余的珍稀古版,又被外地的一些古董商人低價買走,村里所剩古版不多。十幾年來,他花了幾十萬元,在全國各地追回木版題材500余塊。
韓建峰收藏的一幅版畫上刻有滿文,這是其他地方的年畫所沒有的。專家認為,這種版畫應該是遠銷東北一帶的,因為那里是滿族聚集區。還有一幅版畫上,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身旁站著一只可愛的小老虎,老虎背上趴著兩只灰喜鵲,這也是滑縣木版年畫中的珍品。
讓韓建峰感到憂慮的是,現在,愿學雕版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掙錢了,都不愿學。此外,滑縣木版年畫傳人之間因為門戶之見,相互詆毀甚至相互拆臺。整個行業猶如一盤散沙,沒有統一的制作技藝規范和準入門檻,任何人都可以打著“非遺”的旗號進行生產。一些人缺乏品牌意識,粗制濫造,影響了滑縣木版年畫的聲譽。
版權之爭
滑縣木版年畫在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同時,1月18日至3月17日,“古韻新風——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特展”也正在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
誕生于唐,興于宋,鼎盛于明清時期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年畫并稱為“中國四大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大多取材于歷史戲劇、演義小說、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它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與古代印刷術的“活化石”。2006年3月,朱仙鎮木版年畫入選首批中國“非遺”名錄。這次在臺北展出的52幅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有河南博物院館藏的16幅,開封博物館提供的36幅,其中還包括9幅民國時期的版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目前,朱仙鎮木版年畫已被2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收藏。2009年,在外交部舉辦的首屆外事禮品征集展中,《朱仙鎮木版精品年畫長卷》和《北宋錢幣年畫選集》版畫被選為“國禮”。
在朱仙鎮和開封市區,有9家年畫作坊,年銷量可達上百萬張。一張朱仙鎮木版年畫最低賣十幾元,而在市場上,一張江蘇桃花塢的普通年畫賣到300多元,一幅天津楊柳青的普通長卷賣到好幾千元。2011年5月在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原本被尊為“中國四大年畫”鼻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卻在展位上被排入“四小年畫”之列。
朱仙鎮木版年畫制作者技法上的錯誤,印制上的粗制濫造等,影響和制約了其發展。再加上行業內根深蒂固的門戶之見、窩里斗等,讓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產業化之路步履維艱。
幾年前,朱仙鎮老字號木版年畫商鋪——“老店天成”被別人搶注成商標事件,在朱仙鎮引起了震動。
2010年,由開封市博物館申報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扶正除邪保平安》獲得外觀設計專利,這是河南首個獲得國家專利的年畫品種。2011年,朱仙鎮木版年畫研究會會長姚敬堂以個人名義成功申請并獲得了木版年畫(郵票珍藏卷)等三件外觀設計專利。這遭到了朱仙鎮部分老藝人的反對: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方法和圖案是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現在卻成了他一個人的專利?
朱仙鎮老藝人通過咨詢后認為,這3件外觀設計專利中,每張圖案都是作為組建產品申請的,不具備“新穎性”,他們準備聯合對這3件外觀專利提出無效宣告請求。
專利權之爭,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無序發展的一個縮影。在當地部分傳人看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發展堪憂。
據記者了解,朱仙鎮木版年畫至今沒有形成產業規模,老藝人們各自為戰。目前,朱仙鎮木版年畫沒有一個行業性組織,更沒有一家權威的研發機構,直到2011年1月,朱仙鎮才有了自己的木版年畫博物館。雖然,當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制定了一些規劃,因為種種原因,難以落實。
創新模式
一些地方的積極探索,為木版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范例。
版年畫社并入蘇州工美學院,形成了集保護繼承、培育傳人、研發創新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桃花塢年畫的傳承和持續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今年2月1日,第十二屆中國(綿竹)年畫節開幕,活動持續到2月24日。與此同時,位于綿竹市孝德鎮的年畫村也熱鬧非凡。年畫村規劃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核心區域450畝,是專業加工、制作、經營綿竹年畫系列產品一條龍的生產經營作坊。目前,該村的年畫系列產品銷售年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年畫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達1萬元。
始于明朝末年,繁榮于清代的楊家埠木版年畫,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楊家埠是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的一個行政村,2006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和朱仙鎮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等一起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早在1986年,政府撥款在楊家埠村仿建傳統年畫作坊5處、年畫陳列館1處。如今,這個只有1150口人的小村莊,年制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余萬幅,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楊家埠被命名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成為濰坊市的一個民俗旅游景點。
1993年,河北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木版年畫之鄉”。近年來,武強年畫研發中心在傳承年畫藝術的基礎上,以家居裝飾、紡織服裝等為依托,創作出具有時代內涵、群眾喜聞樂見的200多種新年畫。此外,瓷盤、刺繡、屏風等集欣賞、實用、方便于一身的年畫作品也陸續研發出來。
截至2010年底,該縣擁有年畫作坊20多家、從業人員1200多人,年畫及出版印刷、工藝品等文化產業產值達9500余萬元。武強縣年畫博物館建館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年畫藝術節,先后被中央美院等18所高等院校定為“教育實習基地”。
2008年1月15日至16日,“中國木版年畫搶救保護發展國際高峰論壇”和“中國木版年畫大聯展”在開封市舉辦。
在論壇上,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提出,要建立科學的木版年畫保護體系,包括建立木版年畫檔案數據庫,對傳承人進行保護,各年畫產地建立博物館等;另外,在年畫發展過程中,有幾個因素要保持不變,分別為代表作、民間藝術所包含的理想主義特征、圖案化特征、地域性特征、手工制作特征等。
作為中國民協搶救工程的龍頭項目,中國木版年畫搶救工程于2001年率先啟動。經過十年的艱苦普查,已經出版了22卷本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和14卷本、100余萬字的《中國木版年畫傳承人口述史叢書》,并建成一整套數字化檔案,使中國木版年畫有史以來第一次得到全方位、大規模的田野普查、文獻記錄和結集出版,是年畫史上空前的文化舉動。
2011年11月5日,在天津舉辦的中國木版年畫國際論壇上,中國民協發布了《中國木版年畫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言》,此舉標志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遺”工作正式啟動。【原標題:木版年畫的復活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