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這件事在《墨子》、《國語》、《呂氏春秋》、《帝王世紀》、《尚書》等書中均有記載,內容也大同小異。武丁年少時,其父小乙讓他在民間生活,頗知民間疾苦。他從民間選一位出身低微,但能幫助他成就大業的人,破格提拔,任以為相,「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這在當時是有很大阻力的。他三年不語,又托夢求賢,正說明其用心之良苦。但傅說不負武丁之望,為相后治國有方,使「殷國大治」。在傅說的輔佐下,商王朝出現了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天下太平的興盛局面。考古資料也說明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間,是商朝最繁盛的時期。
傅說從政之前,身為奴隸,在傅巖做苦役。那里是虞、虢兩地交界之處,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就在這里版筑護路。傅說就從事版筑維持生計,雖有才干,無從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經生活在“小人”中間,比較了解社會上的實際情況。即位以后,三年沒有理政,國事全由家宰管理,他從旁觀察,思索復興殷商的方略。后來,從版筑護路的奴隸中發現了傅說,擢拔為相。
傅說擔任相國之后,輔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史稱“殷國大治”,“殷道復興”。武丁一朝,成為商代后期的極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