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又作“以人為鑒。”這則成語典故出自內黃人魏徵。
【釋義】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典故出處】《新唐書•魏徵傳》:魏徵病逝以后,唐太宗很悲痛,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唐朝的魏徵開始輔佐唐太宗,他就跟唐太宗說: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徵接著說: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做良臣才不會沒命。唐太宗一聽就在那邊哈哈大笑。唐太宗想:忠臣都是被誰殺的?被暴君殺的;假如我把他殺了,那我不就變什么?變成歷史上的暴君了!
魏徵常常在唐太宗有些過失的時候,都對他直言不諱,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擁護你,成就你的功業,當你不愛惜人民,他同樣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戰戰兢兢治理國家。魏徵曾請假上墳,回來對皇上說:“人們說您打算到終南山,出外的行裝都已準備完畢,竟沒有出發,是什么緣故呢?”皇上笑著說:“當初實有這個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
皇上得一只好鷂鷹,親自架在手臂上,老遠看見魏徵來了,趕緊藏在懷里,魏徵奏稟公事,故意沒完沒了,結果鷂鷹死在皇上的懷中。
有一次魏徵進諫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氣得半死,然后氣沖沖就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就這樣氣沖沖走回他的寢宮。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氣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誰可以辦得到?只有魏徵辦得到;屎篑R上就去換了非常端莊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換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來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對皇后這個舉動覺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說: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現,明君圣主出現才有臣子敢這樣直言不諱。結果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那我是明主!
后來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么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么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而現在已經壞了一面,就是魏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