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捏扁食。扁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餃子。大年三十這天,從一大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兒的盤餡兒,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兒和好面后,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說笑,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新年舊年交替的時刻,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民間傳說吃餃子的民俗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人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黃土人的耳朵能固定住,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記住女媧的功績,就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這就是后來的餃子。
餃子是春節不可缺少的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人們可以把各種寓意吉祥的東西包到餃子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放進餡兒里。吃到如意和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早生貴子。在安陽民間盛行一種習俗,就是在包餃子的時候,將硬幣洗干凈,包進餃子里。初一早上,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誰在這一年就有福氣。這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人都爭先恐后地早起,尤其是小孩子為了能吃到硬幣,會盡量多吃餃子,引得全家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