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雖然在朝做官長達50多年,并且高居宰相之位。但他并沒有多少家產。在死后埋葬時,家里并沒有多少錢,也沒有什么珍貴的東西。皇帝在得知情況后,向韓琦的賞賜了一些金銀和布帛,并決定下葬的費用全部由官府出,韓琦才得以下葬。
在皇甫屯村,有一位村民也有類似的說法。他說,關于韓琦墓,他曾查找過一些歷史資料,表明韓琦下葬的費用確實來源于官府。韓琦之所以做官50余年,家里卻沒有余錢,是因為他對錢的態度。他認為錢是身外之物,和瓦礫和秕糠沒有什么區別,于是他經常接濟安陽老家的父老鄉親。
安陽市北蒙辦事處皇甫屯村西的大墓究竟是不是韓琦的墓葬?
“韓琦的墓在安陽是無可質疑的。”郭勝強說,在封建社會,葉落歸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官宦之家,這種思想更為強烈。在宋代的生產水平和社會發展狀況下,官僚往往擁有一些田產,并且田產多數在祖籍地,韓氏家族也不例外,在韓琦在安陽找到祖墳后,就在祖墳旁購置了田地,并雇了本族的人守墓,對于守墓人,韓琦并沒有給他們工錢,而是用墓地旁的田租沖抵看守墓地的費用。
“韓琦墓在宋朝后的幾個朝代,都有人看守,現在安陽市的一些韓姓人就是看墓人的后代。”皇甫屯村村民侯振中說,論起韓琦墓的歷史,比皇甫屯村的歷史都長,聽說,考古人員當時在尋找韓琦墓時,所比照的歷史資料上還沒有皇甫屯這個地名。
墓葬曾被多次盜掘
作為三朝宰相的墓葬,墓室里究竟會埋葬著什么樣的寶物?
侯振中回憶,原來的韓琦墓和現在平坦的臺地完全不同。當時從村西到目前臺地西的大片田地分布著13個大大小小的土包,那些土包都是韓氏家族的墓冢,據說除有韓琦的墓之外,韓琦兩個兒子的墓也在這里。
當時墓地上的草生長的很茂盛,期間還有盤根錯節的荊葛。侯振中年幼時,韓琦墓地就是皇甫屯村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侯振中經常和伙伴們做分班打仗的游戲,這里就是他們最好的戰場。
在韓氏墓地的南側還有三塊大石頭,當時村民都把那里叫做“大石頭地”。其中的一塊石頭是大長石,有7米長,2米寬,1米高。另外還與一塊方石,約有四五個平方。另外是一只石龜,石龜也有6米多長,高2米多。
“因為那時侯年齡小,要爬上石龜都很困難,常常是快爬上去時,又滑了下來。”侯振中猜測說,“從三塊石頭形狀上看,應該是韓氏墓地的墓碑,石頭躺倒在墓地上,也許是因為在立碑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故,而使立碑工作沒來得及完成。”
我們在韓琦墓現場并沒有發現這三塊大石頭,村民們告訴我們,在1958年時,石頭就已經在燒石灰時被燒掉了。
“韓琦的墓就在這里。”侯振中指著皇甫屯村村西的臺地說,當時在韓氏的13個墓冢中,韓琦的墓冢最高,也最大。高度能達到樹梢,有10多米。”
村民們說,韓氏的13個墓冢是當年農業學大寨時平掉的。當時是想著這么幾個大土包,影響耕種,如果把平掉墓地,至少能多出七八畝農田。
在平墓時,村民們發現了墓道,從外向墓道內望,黑黢黢的,什么東西都看不到,一位村民向里扔了一小石塊,聽到石塊“撲通”一聲掉進了水里。
“那時候我還年輕,膽子也大,就讓其他人用繩子拴著腰,進了墓葬。”70多歲的侯振中說起進墓道那件事,依然興奮,他說,“那次在墓葬內,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墓室全部是由光滑的青石砌制而成,有些地方已塌,一些土隨之涌了下來。”
那次平整墓地,村民們還發現韓琦墓內有五六個盜洞,盜墓賊早已光臨了韓琦墓。
“只要是來看韓琦墓的,可以說大多數都要找我帶著去。”侯振中介紹,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韓琦墓正好處于總干渠的河道中心位置。韓琦墓要沉入水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最近兩年,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曾多次到這里勘探。同時瘋狂的盜墓賊也經常趁著夜色來這里,有時候,還可以聽到盜墓賊用炸藥爆破的聲音。有一次,一位盜墓賊還找到侯振中,讓他帶路去韓琦墓地看看,被他當場拒絕了,現在他還養成了一個習慣,如果誰讓他帶著去看韓琦墓,他都要求看一下來人的證件。
韓琦的一些在新加坡的后人也來這里祭拜過,當時也是侯振中為他們做的向導。侯振中為他們介紹情況時,他們把內容一字不漏地記在了筆記本上。
韓琦墓即將被淹沒水下,在屢次盜墓過程中,盜墓賊偷盜走了什么物品,墓葬內究竟還留沒有陪葬品,我們無從知道,只有等到考古人員進一步的勘探和發掘后,這些問題才能得到回答。
記者手記:韓宰相的濃濃鄉情
在安陽,韓琦不僅贏得了韓氏后人的尊崇,還得到了多數安陽人的尊重。在安陽市五中讀過書的,更會以韓琦自豪。
古代的官宦都喜歡舞文弄墨,韓琦在這方面也不示弱。為了表達他對安陽的思念和對家鄉的贊美,還創作出一個《安陽好》詞牌名。
站在韓琦墓地上,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臉含幽思的老人站在月下低聲吟唱:安陽好,形勝魏西州。曼衍山河環故國,升平歌鼓沸高樓。和氣鎮飛浮。籠畫陌,喬木幾春秋。花外軒窗排遠岫,竹間門巷帶長流。風物更清幽。
進入老年的韓琦更加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他便向皇帝要求回家鄉做事,很快被批準,并讓他做了相州的知州。在安陽做知州期間,他在州署的后院建立了一座堂舍,起名為晝錦堂,堂舍建成后,歐陽修還專門撰寫了一篇《晝錦堂記》的文章,并成為傳世之作。如今刻有《晝錦堂記》一文的碑仍存放在韓琦故居之中。
當時晝錦堂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書香繚繞,引得司馬光、歐陽修等大批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來。從那時起,朗朗的讀書聲就在此不絕于耳,并培養出了眾多的舉人和進士。1900年,晝錦堂更名為晝錦學堂,成為全省最早的中學教育機構。晝錦學堂就是安陽市五中的前身。(鄭州晚報記者 張錫磊 盧曙光 文/圖)【原標題:河南文物探訪苦旅:三朝宰相韓琦的七十二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