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灌腸:傳說與程咬金有關的美食
制作灌腸的手藝人越來越少
煮灌腸時,需要在腸子上戳洞放出空氣
將豬血和白面等灌到豬大腸中,熱水煮熟,然后切成片,或調或煎,就成了佳肴。吃一口煎灌腸,外焦里嫩,香味四溢;吃一口筲灌腸,入口即化,越嚼越香。內黃灌腸歷史由來已久,《內黃縣志》上曾有記載,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目前已納入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黃灌腸
以豬血為主料,將豬血、面粉、香油、五香粉調和,灌入豬腸蒸熟、晾涼。
做筲灌腸對豬血要求很高,豬血必須是殺豬時從活豬身上放出的血。
內黃灌腸歷史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
“腸子豬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盤,小鏟兒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饑能解饞。”一首民謠足見灌腸在內黃人生活中的地位。
其實內黃人對灌腸的熱愛毫不遮攔,走在內黃縣大街小巷,不少街頭都掛著煎灌腸、燒灌腸的招牌。
“燒灌腸的‘燒’應該是‘筲’。‘筲’是舊時使用的木桶,電影電視中經?梢钥吹胶蜕杏皿鈸”內黃縣文物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焦國建說,早年賣灌腸的內黃人,每天用鉤擔挑著筲出來擺攤,把灌腸直接從筲里取出來切開吃的叫燒灌腸,而把灌腸切成片放在煎盤上煎一下再吃的叫煎灌腸。
內黃灌腸已經有一些年頭了。
我們翻閱1993年出版的《內黃縣志》,就有對內黃縣風味小吃的記載,里面如此描述灌腸:清咸豐年間,縣城邱姓屠戶,用豬血、豬腸、面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頗受人民歡迎?梢詻稣{,可以煎食,不僅味美可口,且有補血、健脾、壯筋骨等功能。一年四季,常有應市。
而老百姓中,卻更喜歡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來描述灌腸:傳說程咬金與老娘艱難度日,鄉人可憐他們,常把殺豬剩下的豬血、大腸施舍給他們,咬金靠賣這些換得飯菜。一日鄰人給多了,咬金無器皿可用,順手將血灌入腸子中存放,誰知這一灌,眾人再吃血時感覺特別美味,于是就有了這流傳下來的特色小吃。
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不管是屠戶還是程咬金,灌腸這種制作復雜而又精思巧設的民間美食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跟著灌腸手藝人學習制作方法
在內黃縣委宣傳部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仍會制作灌腸的邱姓屠戶后人的親戚——陳九安。
來到陳九安家時,他正在搗大蒜。蒜臼之大令人驚奇,如同一個高約40厘米、直徑約30厘米的石鼓,中間挖了一個洞,相當于普通家用蒜臼四五個之大。
“這個蒜臼有一二百斤重,是10多年前我在?h大伾山加工的。”陳九安說,蒜槌也是石頭的,有四五斤重。“蒜臼和蒜槌磨合了10多年,蒜臼里的洞越來越深,現在有近30厘米深,能同時搗三四斤蒜。這些蒜都用來調汁。”
對于內黃縣人來說,灌腸的制作手法大同小異。
每天早上7點,陳九安從屠宰場拿回豬腸子。腸子里加入食鹽、堿面,用手揉搓,清洗干凈。挑出一根完整的腸子,用剪刀剪成3段,每段大約1米長。用一根長約10厘米的細繩將每段腸子的一頭扎住。
隨后,陳九安拿起吹氣機,給腸子充氣。“要看看腸子是否漏氣,如果漏氣就得扎住,不然灌血時會漏。”他說。
調料是已經配好的,白面、水、豬血混在一起,通過漏斗灌進豬腸中,灌滿后,他麻利地用繩子扎住口。
整個灌制過程,大約半分鐘時間。“豬血容易凝固,速度慢了就成固體了,灌制的時候必須快”。
灌好系口的豬腸即可丟進鍋中進行烹煮,掌握好火候,即可完成制作。
街頭隨處可見內黃灌腸攤點
告別陳九安,天色已晚,路人行色匆匆。在街頭,灌腸攤點熱火朝天,不斷升起的熱氣誘惑得讓人口水直流。一家飯店前,放著一個近1米高的保溫桶,一名女子招徠著生意。
“li一碗嘗嘗?”她說的“li”是當地方言,就是指用刀拉開的意思。女子從保溫桶拿出一根長約30厘米的灌腸,熱騰騰的,冒著白煙,湯汁順腸而流。
她左手托腸,右手拿著鋼鋸條制作的小刀,輕輕在灌腸上一拉,一片厚約1厘米的灌腸就掉進碗中。不到半分鐘,碗里就堆起10多片灌腸。女子又拿起小勺,舀起滿滿一勺子蒜汁澆了上去,頓時肉香伴著蒜香,香氣四溢。
煮熟的灌腸,中間是紅色的豬血,周圍是白色的腸皮,上面是調料。用筷子夾起一片,放在嘴里,豬血像涼粉一樣軟軟的,入口即化,而腸子皮則嚼勁十足。而煎灌腸里,紅色的豬血變成黑色,澆上一勺蒜汁,豬血外焦里嫩,腸子皮或焦或勁,香味濃郁。
灌腸發展出多種口味
如今的內黃縣城,還出現了手抓灌腸、麻辣灌腸。
“前年的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喝酒,隨手拿著一截灌腸切成片,放在鍋里然后添了點水,用剩菜的麻辣湯汁燉了一下。幾分鐘后,撈出來吃,口感不錯。后來,我改進了調料,形成了現在的麻辣灌腸。”在內黃縣城賣灌腸的陳龍說,吃麻辣灌腸的以年輕人居多,特別是女孩子特別喜歡吃。
而在鄭州金水區陳寨賣煎灌腸的老王說,幾十年前,他在內黃老家就吃過手抓灌腸,但那時的手抓灌腸是豬小腸制作的,比較細,方便手拿。“手抓灌腸制作時,提前在豬血里加了食鹽、五香料等,煮熟后手拿著即可食用,不必再次涼調、煎炸。”
老王說,手抓灌腸和燒灌腸、煎灌腸的豬血、白面、水比例都不一樣,筲灌腸中水的比例最大,而手抓灌腸水的比例最少。
將對灌腸制作工藝等進行保護
“內黃灌腸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以豬血、豬腸、面粉、香油、五香料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在全國灌腸行業中獨樹一幟。”焦國建說,內黃灌腸不同于東北血腸、北京灌腸,具有獨特的口感。
前幾年,鄭州金水區多個城中村都出現灌腸攤點,但由于不耐保存,特別是夏天,必須當天制作當天食用等原因,不少攤點最后關門大吉。
隨著一批批老藝人的謝世,灌腸制作工藝人才面臨斷檔,保護和搶救灌腸制作工藝迫在眉睫。目前,內黃筲灌腸制作工藝已被確定為安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黃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對灌腸的歷史沿革、配方調制、制作工藝等進行詳細普查,并對制作工藝等進行存檔保護。
“下一步,內黃縣將建立灌腸制作培訓基地,培育新人,使灌腸制作這一優秀的民間小吃得到傳承和發展。”內黃縣相關負責人說。鄭州晚報記者 王軍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