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興張”:滑縣道口燒雞的一張特色名片(2)
2012/8/6 16:37: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據《滑縣縣志》記載,“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衛河之畔,張姓商戶,制作燒雞……”從記載可知,道口燒雞始創于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張存有先生說,在開始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他們祖上所做的燒雞由于技術條件差,工藝十分簡單,一直沒有形成什么特色,燒雞生意很長時間內都不怎么好。
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其先祖張炳接手燒雞生意,著意進行技術改進,努力了很長時間,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邊走邊想,愁眉不展,剛好碰到了兒時的一位好友——他曾在清宮御膳房做過廚師。得知張炳的處境,這位朋友很是同情,便將自己在御膳房中做雞的秘訣教給張炳,他說:“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八料為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老湯據稱是煮了一遍又一遍的秘制鹵雞湯。張炳按照朋友所傳授的秘訣,精心制作,燒雞果然異香濃郁,獨具風味。從此,張炳的燒雞名聲大振,生意興隆,遂取“義友濟興”之意,將鋪號定名為“義興張”。自此以后,道口燒雞便一代代地傳下來,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
在滑縣北部的義興張燒雞廣場,我看到豎立在那里的張炳銅像:頭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一副鄉間紳士打扮,若有所思地望向前方。廣場頗有些荒涼,銅像上多有銹跡,廣場中間的水泥地讓當地農民做了曬糧的場院,周圍還堆放著一些垃圾。我猜測這個廣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被閑置的,這么偏僻的地方,沒有幾個人會到這里瞻仰制作道口燒雞的這位張姓先祖,當年的他也不會想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還能為他立上這樣一座銅像。
據當地人傳說,乾隆南巡時途經道口,“聞異香而醒神”,問及左右,縣令乃以道口燒雞呈獻,乾隆皇帝食之甚喜,贊其為“天下佳饌”。自此,道口燒雞成為御用貢品。對這種說法,我以為附會的成分居多。大凡名吃,一般都要拉上一個皇帝,好像只有皇帝認可了這種東西,它才能夠名揚天下,這也是中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流毒所及,然而我認為,皇帝的口味,與一般老百姓又怎會一樣呢?
清咸豐年間,張炳第五世孫張元福繼續經營燒雞業,燒雞質量日益提高,廣銷各地,生意興隆。后來由于官府繁重的苛稅,地方豪強的盤剝,流氓無賴的敲詐,一度使道口燒雞遭受困厄。據張存有先生說,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于家道中落,張炳第六世孫張和禮(就是張存有的爺爺)兄弟三人分家,大爺張長富分得土地,后至天津謀生;爺爺張長貴(后改名為張和禮)繼承父業,開起了燒雞鋪;三爺張長榮分得了房產,后移居河北邢臺;因此,在邢臺、天津等地,也有正宗的道口燒雞銷售。
張和禮繼承父業,力圖發展。當時,道口燒雞店鋪有10余家,日銷量三四百只,義興張燒雞占50%。據張存有先生說,從這時起,道口燒雞的外形已基本確定,呈元寶形,這是其他燒雞所不具備的。據1933年《河南政治周刊》三卷八期刊登的《豫北道上》一文,在描述道口商業盛況時說:“最地道而又最為遠近知名者,厥為十字街口之燒雞鋪……張家燒雞咸爛有厚味,洵屬膾炙人口,價亦不昂。”直至抗日戰爭時期,道口淪陷,“義興張”燒雞被迫外遷至漯河、西安等地,直到抗戰結束,張氏子弟才返回道口,重操舊業。
建國后實行公私合營,張和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慨然公開了相傳數代“傳媳不傳女”的祖傳秘籍,從此,秘籍不再是張氏家族的珍藏,它成為大眾的共同財富。一九五六年,道口“義興張”燒雞在全國土特產食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雞”之首。并于同年國慶節進入國宴,時至今日每年還有燒雞特供國務院。
據張存有先生介紹,此時的道口燒雞需求量已經比較大了,上海、北京以及東北等地,多有匯款郵購者,郵購最多的時候,可以占到日銷售量的三分之一。道口燒雞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可以較長時間放置,短期內不用擔心它腐爛變質,這與燒雞的加工工藝有關。一般的情況下,道口燒雞可以放上個三天五天,不會出現什么問題。
一九五九年,中共中央在召開“鄭州會議”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品嘗了道口燒雞。隨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多次用以招待來豫視察、訪問的中央領導人、外國元首和部分國家駐華使節。許多港、澳、臺同胞紛紛慕名而至,人們食后無不交口稱贊:“道口燒雞——中州名饈”。
當然,道口既然是“燒雞之鄉”,不止有“義興張”一家燒雞老鋪,只是“義興張”做得最早,牌子更老,口味更好,信譽也很卓著,因此,在店鋪林立的諸多燒雞店里,它自然也就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其他像“胡記”、“董記”、“薛記”等,在工藝上很大程度參考了“義興張”老鋪制作燒雞的秘籍,因此整個道口鎮各種店鋪所加工出來的燒雞風味,實際上是非常接近的,它保證了“道口燒雞”這個品牌的風格。(許振國)(原標題:燒雞老字號——道口“義興張”(上)道口燒雞滑縣名片)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原文時間:200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