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漢族。郭沫若從1928年著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時開始,即注意分析甲骨文和金文資料。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便包含《卜辭中的古代社會》和《周代彝銘中的社會史觀》兩篇以及其他有關內容。為了更加深入地進行探討,他在中國田野考古方興未艾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盡最大的可能占有所知甲骨文、金文資料,作一番較為全面的整理研究。其間陸續(xù)出版的專著有:《甲骨文字研究》(1929)、《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1931)、《兩周金文辭大系》 (1932)、《金文叢考》(1932)、《金文余釋》(1932)、《卜辭通纂》(1933)、《古代銘刻匯考》(1933)、《古代銘刻匯考續(xù)編》 (1934)、《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1934)、《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1935)、《石鼓文研究》(1936)和《殷契粹編》(1937)等12 種。
郭沫若是甲骨學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青銅時代》《十批判書》 《奴隸制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