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1895年—1963年),原名作仁,號平廬,字彥堂,1895年出生于南陽市宛城區長春街(現解放路)一個小店主家庭。少年時便博覽《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學說。幼時的董作賓在課余時常到旁邊刻字店里玩,并細心地觀察各種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與要領。后來他又得到店主的熱情指導,使他對古文字和篆刻藝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宣統二年(1910年),他入元宗高小,后輟學。
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董作賓被聘為通訊員,受命到安陽進行殷墟調查。回到北京,匯報了在安陽的考察情況,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長的重視。幾天后,董作賓再次來到安陽,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的科學發掘拉開了序幕!從1928年至1937年科學發掘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他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董作賓重視對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書法,為世界許多名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