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剪越愛 越愛越剪
42歲的趙新云,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手嫻熟的剪紙技藝使她在龍安區馬投澗鄉王二崗村小有名氣。
趙新云8歲時,在家人帶動下開始學習剪紙,當時就一下子迷上了這門藝術。年幼的她小手一次次地被磨破,直到生出繭子。樸實的趙新云說:“因為愛好,所以那個時候也不覺得苦。”看著一張紅紙在自己手中的剪刀下變成各種美麗的花樣,她極有成就感。也是因為一手剪紙,她與全村人都相處融洽,而且頗受大家尊重。
功夫不負有心人,趙新云終于在2009年獲得了河南省“第三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暨首屆剪紙創意大賽”的銅獎。
鳳凰剪紙 剪出祥和
前些年,親朋友好辦喜事,都會請趙新云幫忙剪上幾只代表太平、祥和的鳳凰,這使沉迷于剪紙的趙新云產生了專門研究鳳凰剪紙的想法。她告訴記者:“剪過幾次之后就發現鳳凰的姿態太單一了,于是就想把鳳凰剪得多姿多彩。”
趙新云鉆研鳳凰剪紙已經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只要拿起剪刀,心里就只有那片紅紙和剪刀下的鳳凰。從早到晚,她一坐就是一整天。趙新云說:“學剪紙不僅僅需要一雙巧手,還需要思考。”趙新云將思想融入到鳳凰剪紙中,利用想象將鳳凰和人相結合,并且剪紙從來不畫圖樣,而是心里想什么手上就剪什么,不打草稿,以剪代筆,用她的話就是:全在腦子里。
打開她的鳳凰剪紙冊子,頓時記者眼前仿佛飛過一只只舞動的鳳凰,穿旗袍的鳳凰姑娘、雙鳳剪菊、鳳凰落地、心心相印……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讓人不禁陶醉其中。
趙新云醉心于鳳凰剪紙創作的同時,也不忘表達愛國情懷。2008年汶川地震,她用了半個月時間創作了一幅長達2米的剪紙畫卷《連心結》,由代表全國各民族的56只形態各異的鳳凰拼接而成,畫卷愛意濃濃、氣勢恢宏。
對于趙新云來說,剪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必不可缺。在她看來,一個人的作品不一定要知名,只要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就足以讓人欣慰了。見習記者 郝亞偉 文/圖 通訊員 袁小軍【原標題:趙新云三十年剪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