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間50多平方米的小屋,面積不大卻充滿溫馨。74歲的劉翠民老人床前,兒媳婦付衛紅對她噓寒問暖:“媽,渴不渴?喝點水吧。”躺在床上的老人雖然因病痛纏身無法起身,口不能言,但是皮膚紅潤,眼神晶亮,手熱乎乎的,不時用唯一能動的左手比畫著自己想要什么。這是11月4日晚上,記者在付衛紅家見到的溫馨一幕。而這一幕只是付衛紅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照顧婆婆的縮影。
婆婆癱瘓 扛起重任
付衛紅今年43歲,家住北關區曙光路街道辦事處盤庚東社區第一橡膠廠家屬院。2003年,付衛紅和丈夫雙雙下崗。2005年,付衛紅的婆婆劉翠民又突發腦梗塞,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雖保住了性命,但從此腿腳不便、生活無法自理。老人在家不小心摔倒更是摔壞了股骨頭,做手術花了2萬元,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變得雪上加霜。
家里離不開人,又要賺錢養家,付衛紅的丈夫十分擔憂,這些心思都被妻子看在了眼里。她堅定地告訴丈夫:“既然我們是夫妻,照顧老人就是我們的責任。咱們少賺點兒錢不怕,在家照顧好老人,讓她安度晚年才是最重要的。”
悉心開導 毫無怨言
老人腿腳不便、心情不好,難免說些難聽話,對此,付衛紅默默承受。她說:“咱們想吃什么、想去哪里,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老人動不了,本身就很痛苦,我們應該順著老人,不讓她傷心難過。”
付衛紅下崗后專職照顧老人,偶爾打打零工貼補家用。女兒還小,丈夫長期在外賺錢養家,家里的活兒自然落到了付衛紅一個人身上。但是她從來不為日子過得緊巴、肩上擔子重而發脾氣,也從不抱怨嫁到丈夫家里20年沒享過福。
老太太長期臥床心里急,時間一長便沒有了生活的勇氣。付衛紅就發動親屬鄰居來跟婆婆談心、說話,幫助她走出陰影。老太太不愛看電視,付衛紅就買來錄音機給老人解悶。老太太還能說話時,逢人就說:“我今生算積德了,有這么一個好兒媳婦,我過得可開心了。”
幾多辛勞 用心付出
付衛紅的婆婆目前不能說話也不能走路,只有左手還能動動表達自己的意思。付衛紅經常為老人洗澡擦身,變著花樣為老人做飯,牛奶等營養品更是沒有斷過。在她的影響下,女兒也變得懂事起來,有好吃的總不忘老人,回家經常陪著老人,講講一天的趣事。
老人長期臥床身體僵硬,付衛紅一個人為老人翻一次身很不容易。但臥病的老人身下的墊子要經常曬才能保證衛生。于是付衛紅和丈夫將老太太睡覺的墊子拆分為三塊,中間一塊窄的方便老人自己抽動上廁所,頭、腳兩塊方便付衛紅在不讓老人挪動的情況下,也能隨時為老人更換新墊子。腦梗塞的病人,癱瘓在床7年,幾乎不生褥瘡,每天干干凈凈。有照顧老人經驗的人都知道,這背后付衛紅付出了多少辛勞!
付衛紅的鄰居告訴記者,和付衛紅一家做了20多年鄰居,付衛紅的行動他們都看在眼里。作為一個兒媳,能這樣無怨無悔地照顧婆婆,實屬不易。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付衛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久病床前,兒媳婦也能很孝順。本報記者 賈 培 房之夢 郭 雯 劉文博【原標題:親情她用雙肩擔起——記敬老好兒媳付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