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庚三先生,1923年生于安陽市,1946年來汴,1948年參加革命,1984年離休,1993年逝世,享年70歲。今年適逢劉庚三先生逝世20周年,記者近日認真研讀先生的書法,并走訪了先生的諸多學生,再次認識了先生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先生不僅是一位書法大家,同時也是一位書法教育家,有“中原書壇巨擘”和“中原第一筆”之稱。20世紀60至80年代,先生所書匾額、榜書楹聯成為開封一道風景。先生學習顏真卿和華世奎,并成功從顏、華字體中“脫胎換骨”出來,自成一體,世稱“庚三”體,又叫“顏變體”或“顏汴體”。先生以楷書著稱于世,行書更在寬博嚴謹中求空靈,妙絕當世,雅俗共賞。
賞讀先生的書作,特別是楷書,突出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開合有度 變化若龍
書法作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歷來十分重視章法與線條的有機融合。在章法布局上,講求疏密、虛實等和諧統一;在線條運用上,注重方圓、輕重等欹側多變。先生行筆疾徐有致、從容姿意、揮灑自如。其嫻熟的筆法不經意間生出古拙、勁挺、典雅的意趣。
雄秀獨出 一變古法
先生取法高古,融會貫通,熔鑄了全面扎實的字內外功夫。先生很注重字形的把握,結構勻稱、法度嚴謹、清雅大方、厚重有力、方圓兼備。可謂“筆筆在法,字字有源”。可貴的是先生對“斷筆”技法大膽創新,有“筆斷韻未盡,墨離神相隨”之意境,外顯雄健,內藏秀蘊,于微小處見靈動,細觀之如飲醇酒,久而彌篤。
筆到法隨 形神兼備
古今書家都主張“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蘇東坡曾言:“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為書也。”先生能在書法上有所造詣、有所突破,除嫻熟精到的技法外,更主要的是自身氣韻在筆墨間的流淌與宣泄。先生不僅善書,畫亦精,對京劇也頗有研究,這些都有助于涵養他的氣韻。古人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真乃至理名言。書法是情感、節奏和韻律很強的抽象藝術。細讀先生的書作,筆到法隨,形神兼備,富于節奏韻律,有呼之欲出的動感,可謂神來之筆。
平和簡靜,溫潤秀雅
古人評書品有三個層次:“平和簡靜為上,劍拔弩張次之,俗媚狂怪更次。”先生書作為“平和簡靜”一路,其點畫精美而結構安詳,備古法而見生氣,似平常而極不平常,愈工愈精。這除了他天資聰穎、功力深厚外,主要得力于他的才識學養。先生把他豐富的學養有機地融進其書作之中,使之透著一股雍容華美、秀逸典雅的書卷之氣。這也是后人望塵莫及的。先生的創作實踐給我們后學者的啟示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那些只靠嘩眾取寵的作品是不會長久的。先生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創作實踐,給后學者指明了航向,樹立了楷模。先生的書品與人品并重,更為后人樹立了標桿。先生真不愧是楷書大師,說他是近現代書壇上的顏魯公,毫不為過。□張東偉 王新利【原標題: 妙手著華章 翰墨自凝香——劉庚三先生和他的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