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川 文/圖
最近,文化部在全國命名了首批“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我省郟縣李口鄉、白廟鄉,安陽縣曲溝鎮等47個鄉鎮入選。我省的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這次入選的鄉鎮都保留了流傳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民間藝術絕活兒。為展現“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風采,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推出相關報道,帶你一同走進那些散發著濃濃泥土氣息的藝術之鄉。
3月2日(農歷二月初六)上午,安陽縣水冶鎮鑼鼓喧天。鎮里特邀請曲溝鎮抬閣藝術團表演,慶祝阜城廟會。來自三鄉五村的數萬名鄉親興高采烈地前來觀看抬閣表演。閣前有鑼鼓或秧歌隊,鑼鼓聲聲中歡快的秧歌扭起來,簇擁著“抬閣”前行。
在《婦好出征》抬閣表演前,觀眾的掌聲、喝彩聲不斷。只見兩個威風凜凜的小演員,身著古裝、高舉“帥”旗,旗桿之上又分別站有兩個小演員,各自手拿銀槍正“殺”得起勁。小演員衣袂飄拂,不斷變換造型,看上去既像演戲,又似雜技,扣人心弦,引人注目。而這邊《李三娘推磨》抬閣表演則讓許多圍觀群眾笑得合不攏嘴。只見一個小演員一邊推著石磨,一邊不時將谷物推進磨盤中。就在石磨上,還立著一只神氣十足的紅冠大公雞,公雞身上竟然還站著一位漂亮的“小仙女”,并不時地舞動著衣袖。據圍觀的一位老太太說,這個抬閣演的是一個民間傳說,表達了李三娘對丈夫的忠貞不二,連公雞、神仙都來幫她,寓意好人肯定有好報。
“抬閣就是‘流動的戲臺’,我們今天演出的是《婦好出征》。”安陽縣抬閣藝術團團長、曲溝抬閣主要傳承人張永順介紹:“抬閣以司母戊大方鼎為擱架,設計巧妙,展現了濃郁的地方色彩,突出了抬閣高、峭、奇、險的特點,特別是能靈活轉動的獨特技藝,很受群眾的喜愛。”
抬閣成為一種定型了的文藝演出活動,數百年間,經過不斷地完善和革新,抬閣的“閣”逐漸向高、峭、奇、險、美的方向發展,扎制抬閣的材料已廣泛采用鋼筋支架,閣的行走表演也從人抬,演變為人抬為虛,實為將閣固定在車輪上。每臺閣上的人數可多達5位,他們分立于不同的層次,因劇情而設的道具可噴水、旋轉,形象逼真。現代抬閣已將戲劇與雜技融為一體,木藝、鐵藝、畫藝、扎藝、服裝、道具、樂隊等集于一身,是一門成熟了高臺表演藝術形式。
“以前,抬閣中的小孩兒是關鍵人物,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膽子要大,既要扮相俊秀,又要體形輕巧,還得有一站一坐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勞精神。”張永順團長介紹說,雖然挑選條件十分苛刻,但是每次選人時,家家戶戶仍十分踴躍。如果家里有孩子被選中,這戶家庭將感到非常榮耀,家長要在活動前后請鄰里吃飯,以示慶賀。
因為抬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所以對培養普通民眾的藝術創造力、藝術審美力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為繁榮民間藝術做出了貢獻,起到了教育教化、調理民風、和諧社會、服務社會的作用。安陽曲溝鎮今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