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人們在為木版年畫著色

木版年畫《鎮宅虎》

耿建設的兒子耿尚峰在制作刻板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這是一首流傳久遠的民謠。小時候,只記得老人說過開封的朱仙鎮是木版年畫的出產地,誰曾想我們的家鄉——滑縣就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北方年畫中心。3月10日,帶著兒時的記憶,記者走進我市文化產業特色村——滑縣老店鎮馬蘭集村,親身領略了這一古老、獨特文化的魅力。 難割舍 幾經興衰得以傳承
走進馬蘭集村,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的中堂都掛有一幅木版年畫,再接著打量四周,刻板、墨盒、畫筆等隨處可見,文化韻味十足。
在村里一個普通的農家院落中,耿建設,這位滑縣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向我們講述了滑縣木版年畫數百年的起落興衰。
馬蘭集村在歷史上是一個古鎮——金火鎮,是滑縣木版年畫的發源地和盛產地。相傳元大德年間,山西震災,有能工巧匠移居這里,繪佛、儒、道諸神像以供百姓信仰,后刻板試印,成為滑縣木版年畫的前身。到清乾隆年間,滑縣木版年畫鼎盛一時。之后,列強入侵,國勢漸衰,滑縣木版年畫也逐漸萎縮。新中國成立后,滑縣木版年畫重新時興起來。但從“文革”開始,滑縣木版年畫遭遇了十年浩劫,不計其數的刻板被砸被燒,僅有一小部分或偷偷埋于地下,或藏于房頂、夾墻才得以保存。改革開放以后,滑縣木版年畫得以大量生產和銷售。隨后,因版畫內容漸漸不被年輕人接受而再次走向低谷,不少留存下來的刻板也被文物販子買走。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耿建設說,“著名學者馮驥才實地考察,使滑縣木版年畫在我國民俗文化界引起轟動。不少村民又開始重操舊業。”
對木版年畫,馬蘭集村人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記者在馬蘭集村走訪發現,無論是否長期從事木版年畫制作,多數村民家里都存有木板年畫的刻板,少則幾塊,多則百余塊,至于年畫的制作工藝,更是婦孺皆知。在80多歲的村民楊紅俊老人簡陋的畫室里,除了一張木床,到處堆放的都是顏料、畫筆和木版年畫。墻壁一周已深深滲入墻內的斑駁色塊,似乎在向我們講述著老人幾十年作畫的艱辛和執著。老人告訴記者,他從17歲開始從事木版年畫制作,至今沒有停止過。當記者問起他對木版年畫的感情時,老人笑著說:“要是不愛,能干一輩子嗎?”
敢稱奇 工藝獨特堪比一流
2006年11月25日下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來到滑縣,對這里的木版年畫進行了認真考究,在對刻板和年畫一一觀瞻后,他認定:這兒是半個世紀以來新發現的中國古版年畫之鄉,是藝術上完全獨立的年畫產地,是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今天已被遺忘的北方年畫中心。
這一論斷,無疑是對滑縣木版年畫歷史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充分肯定。
滑縣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繁雜,古老而獨特。與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比起來,滑縣木版年畫沒有紅、綠、黃、紫、橙色版,只有一個墨線版,剩下的全靠手繪色彩。 “可以說,朱仙鎮年畫‘版’味有余而‘畫’味不足,而我們滑縣的木版年畫則是‘版’味不足而‘畫’味有余,更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耿建設說。
在耿自臣、耿自讓兄弟家里,記者了解到了滑縣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先把刻板放平,在上面將墨汁涂抹均勻,鋪上白紙,然后用自制工具打磨后,便完成了整個工藝的第一步——印墨線。印好風干后,將其固定在墻壁上,手拿畫筆和彩色顏料盒,用平涂、暈染、水墨、刷色等染色技法為年畫著色。著色后,因顏料經過了稀釋、調和,使得年畫看起來綺麗而繽紛,像國畫一樣。“這全部是工夫活兒,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像這樣一幅小的《五鬼鬧鐘馗》都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耿自讓告訴記者。
在內容方面,滑縣木版年畫以神像、族譜、神話故事、山水、戲曲故事等為主,以中堂、門神、灶君、對聯、扇面等形式來表現,主要與民間信仰聯系在一起,體現了古代人與天地之間一種和諧的期望。“它的風格古樸率真,獨具個性,自成體系,體現了佛家、道家、儒家思想,是民俗藝術品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滑縣文化局原局長魏文慶如此評價。
盛贊滑縣木版年畫的還有北京大學原校長柯楊、鄭州大學教授馮敏、河南大學教授李惠良等知名學者。在評價一幅以“朱砂涂滿”的《七十九位全神圖》時,馮驥才說:“這綺麗又雅致的色彩,松弛的類似毛筆的線條,特別是寫意般平涂在六尺大紙天界眾神上的朱砂,使我感到這樣風格的年畫前所未見。”
最期望 產業壯大富足一方
“我做夢都想著馬蘭集村的木版年畫產業能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滑縣一顆閃耀的金星。”在采訪中,耿建設不止一次對記者說出自己的期望。
2006年,滑縣木版年畫得到認可后,在滑縣縣委、縣政府和老店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馬蘭集村迅速成立了馬蘭木版年畫研究會、馬蘭木版年畫協會等保護、研究機構,對年畫進行全面搜集、恢復、補救保護。
要發展,就必須先把遺失的舊刻板恢復起來。耿建設告訴記者,1999年前后,僅自己一家就賣掉了100多塊舊刻板,只剩下不到40塊。“現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就是祖先的罪人,腸子都悔青了。”為此,他痛下決心,一定要把賣掉的刻板重新恢復起來。不過,令他稍感欣慰的是,當時賣刻板時,他把所有的刻板都留下了畫樣,再加上自己有雕刻手藝,所以恢復起來不成問題。這幾年,他帶著兒子輾轉好多地方,高價買回了梨木,把當時賣掉的舊刻板全部恢復了起來。與此同時,耿建設還會同馬蘭木版年畫研究會其他人員積極創作,設計出不同題材的新版40多塊,其中廉政類30塊、各民族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5塊、新風尚類 10多塊。
為了使滑縣木版年畫形成產業,去年6月,耿建設和滑縣文化局有關人員一起到開封朱仙鎮進行實地考察。經一家文物商店老板推薦,他認識了曾經開發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西安一家文化禮品公司經理。這家公司對滑縣木版年畫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多次到馬蘭集村考察。目前,雙方已經初步達成投資開發意向。為此,耿建設興奮了好幾天,他說:“這真是天大的好事兒,不僅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得以傳承,我們馬蘭集村也可以因此走上致富路。”
采訪結束時,耿建設帶著記者參觀了位于村委會大院內的馬蘭木版年畫社。“這里現在是年畫研究會成員的創作之地,等我們的產業粗具規模后,這里便作為集培訓、生產、銷售、學術交流為一體的年畫中心,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從耿建設自信的話語中,記者仿佛看到了馬蘭集村木版年畫在不久將來的繁榮景象。(本欄目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李瑞峰攝)(原標題:馬蘭集村:木版年畫重綻異彩)
來源:安陽日報 作者:李瑞峰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