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天八卦圖的循環過程有順逆之分。由乾(1)至震(4)為逆時針方向,乾卦象征天在最上方。由巽(5)至坤(8)為順時針方向,坤卦表示地在最下方。這種排列反映了八卦的陰陽消長,順逆交錯,相反相成的對立辯證思想。
2、這種圖象是古天文學家用以紀年、月、日、時周期的符號,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即從乾卦到一陰生的兌卦,再到二陰爻的兌卦,再到二陰爻的震卦,表示了夏至一陰生起于南方。從坤卦到一陽生的艮卦再到二陽生的巽卦,表示了一陽生起于北方。
3、先天八卦圖的各卦卦畫均是相對的。乾卦三陽爻與坤卦三陰爻相對;兌卦上爻陰下二爻陽,與艮卦上爻陽下二爻陰相對;離卦中爻陰上下爻陽,與坎卦中爻陽、上下爻陰相對;震卦下爻陽上二爻陰,與巽卦下爻陰上二爻陽相對。
4、每相對二卦的卦數的相加均為9數。乾(1)+坤(8)=9,兌(2)+艮(7)=9,離(3)+坎(6)=9,震(4)+巽(5)=9。這種現象反映了相對二卦有相同的平衡的存在,并且相對的二卦陰陽數均相同。
5、先天八卦從1至8的排列運行,其路線是“S”線形,表示了太極圖當中的陰陽交際線的“S”形狀,也表示了螺旋形的運動軌跡,表示了從左至右的逆轉形式。
后天八卦圖如下:
據說后天八卦為周文王所制,因此又稱為文王八卦。后天八卦是按《說卦》而制。《說卦》中有:“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其意為,萬物始于震,震在東方,為初升的太陽,為春季;巽為東南方,萬物在震出生,在巽則整齊,為春夏之交;離為南方,代表夏季,萬物欣欣向榮;坤代表土,為西南方,萬物均得到大地的滋潤;兌為秋季,萬物在秋季已長成,收獲在望,為西方;乾為西北方,純陽卦居陰位,表明萬物收獲在陰陽搏斗之中,為秋冬之交;坎代表水,為北方,為流動、勞累之象,萬物收割后需要收藏而勞,為冬季;艮代表東北方,萬物收藏已畢,一年勞作到此完成,為冬春之交。后天八卦是依據萬物成長的結構圖式。
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的異同:
1、后天八卦的循環過程體現了順的過程,即模仿天的左旋過程。并且后天八卦為兩條運行路線。一是奇數順序(即1到9)的S型路線;一條是偶數順序(從2至8)的S型路線。
2、后天八卦的循環過程體現了四季的變化和萬物生長的過程,也表明后天八卦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
3、后天八卦所體現的是流動的過程,所以又稱為八卦流動圖。
適用八卦是宋代天文學家、八卦大師邵雍所作。后來按時間起卦法和“六爻”預測法都用適八卦排列順序。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八純卦兩兩相疊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組成。我國古代認為,由無極生太級,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漢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從乾卦到未濟卦次序進行整體編排。
由六爻構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為一組,上方三爻,稱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稱作“下卦”或“內卦”。
六爻從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稱作“初”,順序而上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稱作“上”。陽爻代表奇數以九代表陽,陰爻代表偶數以六代表陰。如果一卦全為陽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陰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從漢代以來,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有始于乾卦終于未濟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宮排列法;有圓圖排列;有方陣排列;有圓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極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宮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傳》排列的方法,這是最權威的方法,分上經和下經兩部分排列。
上經30卦:
京房八宮的排列法在預測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來,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標志和陰陽的標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組,由八卦各領一組成為八宮。八純卦又成為八宮的首卦。每一組均由首卦變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變化在于陰陽互變。首卦的初爻變,即成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變而成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變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變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變而成第六卦,六爻不變,再返回首卦的四爻變(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據第七卦,上卦不變,下卦三爻都回本宮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稱歸魂卦。
20世紀20年代在洛陽出土漢熹平石經殘石,亦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上有《家人》至《歸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說卦》,其內容與現在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周易》,稱為“帛書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順序與上兩種不盡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鍵(乾)、婦(否)、掾(遁)、禮(履)、訟、同人、無孟(無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剝、損、蒙、蘩(賁)、頤、箇(蠱)、習贛(坎)、襦(需)、比、(蹇)、節、既濟、屯、井、辰(震)、泰壯(大壯)、余(豫)、少過(小過)、歸妹、解、豐、恒川(坤)、奈(泰)、嗛(謙)、林(臨)、師、明夷、復、登(升)、奪(兌)、(夬)、卒(萃)、欽(咸)、困、勒(革)、隋(隨)、泰過(大過)、羅(離)、大有、溍(晉)、旅、乖 (睽)、未濟、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觀、漸、中復(中孚)、渙、家人、益。
由于卦名較多,不好記憶,古人按卦名排列順序編寫了一首歌訣: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古人的這個歌訣現在讀起來比較拗口,且歌訣中無意義字較多。為便于記憶,今人也編了一首歌訣:
上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下經: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