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玄鳥》中這樣寫道。相傳在遠古的黃河之濱,一只“玄鳥”唱著歌兒從空中飛來,原始部落的人們以為它是上天的使者,一個個對它頂禮膜拜。一個叫簡狄的女人,吞服“玄鳥”下的蛋后,懷孕生下兒子叫契。契,便是傳說中的商之始祖。
站在公元2015年的門檻遙望,幾千年前的殷商讓我們陌生,但看到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從地下挖出帶有“圖案”的甲骨時,繁盛的殷商仿佛展現在眼前。
從商湯滅夏,再到盤庚遷都,商朝的都城在殷(今河南安陽)確立,之后,商朝達到了鼎盛。經過幾千年的時光流轉,在如今的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只剩下商朝的殘垣斷壁,但從商朝王室陵墓發掘出的器具甲骨中,依舊能感受到商王朝的強盛之風。
殷墟王陵遺址也是反映商王朝興盛的一個側影。1930年以來,在這里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余處,并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等。另外,在王陵的東邊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在殷墟博物苑,有一個深坑,堆放著很多的甲骨。“這是殷墟YH127甲骨窯穴,萬余片的甲骨集中堆放,被人們稱為‘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檔案庫’。甲骨文是公認的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殷墟博物苑的講解員劉瀟告訴記者。
在殷墟博物苑另一處,有一座十分宏大的墓穴,這里曾安睡著的是華夏第一位女將軍——婦好,她也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該墓穴隨葬器物分7層埋入,僅出土的貨貝就有6880余件。
文物往往使沉默的歷史變得鮮活。在殷墟博物苑里,站在3000年前的大鼎、兵器、龜甲面前,商朝的歷史畫面在腦海里上演,王室的宮殿前舉行的盛大儀式上,巫師正拿龜甲進行占卜,或者是硝煙四起的戰場上,戰馬嘶鳴……
歷史的魅力或許就在于未知與想象。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據了解,殷墟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2006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