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紙、刷紙、上墨——哈薩克斯坦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伊塞克館館長古麗米拉·穆赫塔洛娃親手拓印的甲骨文“婦好”二字在宣紙上清晰顯現,她待墨跡干透,小心翼翼地將這份來自殷墟博物館的“禮物”收進紙袋。“我要把它帶回國。”她說。
7月26日,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嘉賓來到安陽市參訪,一天的行程緊張充實,甲骨文無疑是嘉賓眼中的“C位明星”。
“在這里,我看到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期,如此復雜。”對哈薩克斯坦總統中央通訊局副局長阿曼·曼別塔利耶夫來說,甲骨文成為他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窗口,能從中觸摸到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
“這種文字超有趣,它簡直像繪畫藝術!”白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賈尼斯·穆哈化身“推介官”,他說,不管是不是歷史愛好者,都可以來到這里探尋漢字的故事,絕對不虛此行。
“如何構建和打造同類博物館,我們能從這里學到很多。”對新德里智庫和研究中心主席羅賓德·薩奇德夫來說,他看到了科技賦能的“中國智慧”,這也是他們在傳承文化中需要借鑒的“語法”。
很多嘉賓在文創區久久駐足,在他們看來,無論是造型精美的冰箱貼,還是厚實實用的筆記本,抑或是帆布袋、衣服,都蘊藏著可以探尋的“文明密碼”。
“從‘冷門絕學’走進大眾生活,甲骨文不僅熱起來,更火起來、潮起來。”殷墟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透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自信。這些古老的符號,正化作生動的“文化使者”,從洹水之畔飛向廣闊的世界。(記者 張曉靜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