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曾讓林州蜚聲海內外。近日,林州當地官方主辦的紅旗渠網,發出一則“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為“紅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張家界一樣給百萬林州人民帶來不爭的紅利?這則民意征集一出,引發輿論圍觀。
在20世紀60年代,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民眾為改變生活生產,自力更生耗時10年從太行山腰修建了縱橫千里的水渠,被稱為“人工天河”。如今的紅旗渠早已聲名遠播,不再是簡單的一項水利工程,而是林州市的地理、文化坐標。
反方:更名弊大于利
反對者認為更名弊大于利,是瞎折騰。他們認為紅旗渠確實有名,值得推廣,但不用將景點上升為地名。與只有幾十年歷史的紅旗渠相比,林州歷史更悠久。從隆慮到林州的沿革,是林州的一部文明史。紅旗渠雖比林州名氣響,卻不能涵蓋林州2000余年的歷史。
即使林州市改名成功,也掩蓋了代價的慘重。改名意味著原名的失去,相應的地域及其對應的地名是歷史延續的產物,既已成為當地百姓的故土認知、情感歸屬,其屬性的唯一性,也成為不可復制的珍貴自然歷史文化資源,無疑是價值無法估量的無形資產。
但不成功的改名,必定讓林州市付出沉重代價。一方面,這牽扯到浩大的工程,居民身份證、戶口、單位名稱、公司公章、地圖等都要改。當地市民也需要長時間的適應;另一方面,改名也可能割斷一座城市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毀掉城市的文脈。
正方:改名也是生產力
有些網民則對更名建議表示支持,他們認為改名也是生產力,可以打響當地品牌。“窮則思變變則通”,對林州來說,改地名就是契合發展所需,無可厚非。
資料顯示,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縣一級以上地方改名的并不少見:1988年灌縣更名為都江堰市、1994年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2001年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都是迎著爭議卻收獲紅利,并呈現出連鎖效應。
相關人士表示,這些地方所更之名,或用著名景點來替代,或還原歷史悠久的稱謂,共同點是用更知名的地標取代原有的行政區劃名稱。這既有利于地方文化標志的軟推廣,也更方便記憶地名,避免出現空間上的錯覺和指代上的混淆。對林州等地來說,改地名或許就是契合謀發展所需,只要遵循了法定程序,經過了縝密的利弊權衡,就無可厚非。
更名需要誰“點頭”
林州市政府一名官員表示,林州改地名一事尚未上升到政府決策層面。河南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副處長靖銘在接受采訪時稱,林州屬于地級市,如果更名需要逐級申報,最終由國務院審批。
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等法規,只要符合程序、經過批準,地名是可以改的。只是,地名并非隨意想改就能改,改地名至少要敬畏歷史傳統、充分聽取民意,而不能僅靠官員和專家拍腦袋決定。
在1979年12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中,關于更改地名也有著極為嚴格的審批程序。根據《規定》,“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慎重對待,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走群眾路線,嚴格履行審批手續,不得擅自決定。”
現在,林州市通過官方網站征集民意,做出了征集民意的姿態。專家建議地名主管部門應該依法辦事,嚴格把關,不能助長急功近利、割斷歷史的改名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