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天都沒有放晴,車窗外還在飄著雨滴。車子行駛在公路上,我們奔向目的地——紅旗渠。
“紅旗渠”這個名字對于年輕的我們而言,顯得既陌生又有一種距離感,它似乎不是我們字典里的詞匯。斜風細雨,也為我們這趟行程籠罩了一分莫名的神秘。
出發之前我們查詢了資料:上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人民為了改變缺水的狀況,在太行山上開鑿了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渠——紅旗渠。那是物質和設備極為匱乏的時期,林縣人民懷著“人定勝天”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一錘頭、一鐵锨地開山鑿石,先后動用10萬人次,歷時10年,終于修成了這條震驚世界的“人工天河”。
那么,現在的紅旗渠是什么樣子呢?
幸遇修渠老人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轄內的林州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于此。車子駛出安陽市區,導游介紹說,會有一個特殊的導游伴隨我們一起參觀——他就是當年修建紅旗渠時擔任除險隊長的任羊成老人。
看著我們疑惑的表情,導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除險工作異常危險。炸藥爆炸后,隊員們要用鉤撬除去險石,以保證后面挖渠人的安全。一次,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任羊成率先上去除險。不料,一塊大石頭突然滑落,正巧砸在他的嘴上。任羊成的三顆門牙立刻被打掉。當時,吊在空中的他口含碎牙,忍著劇痛硬是沒離開現場。直到除險完成,他才回到山頂。領導看見他滿嘴鮮血,命令他馬上去醫院治療。可第二天,他的身影又出現在了工地上。瘦小的他被繩子懸吊著,晃動在山崖間……”
期待中,任羊成老人的身影終于出現在了我們的車廂里。老人身材瘦小,穿一件灰色中山裝,雖然已近80高齡,但我們仍能感覺到他奕奕的神采,從他臉上壘起的層層的皺紋,我們可以猜測到他經歷過的那些風風雨雨。
“藍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聊天中,老人給我們唱起了當年施工時唱過的打油詩。我們似乎感受到了當年人們的激情和樂觀。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滿懷創造新生活希望的林縣人,紅旗渠這樣偉大的工程才得以建成。
紅旗渠初體驗
站在紅旗渠紀念館的大門口,我們仰望著從山上流下的急促的河水,腦海里想象的是當年奮戰者的種種艱辛。心中充滿了欽佩與激動,我們不吝惜相機的存儲空間,從各個角度記錄下了它壯麗的景象。
導游介紹說,林縣自古干旱少雨,近代以來曾幾度大旱,顆粒無收。迫于生計,許多家庭都背井離鄉去逃荒。有一個故事令人唏噓:民國初年,任村鎮桑耳莊的 300戶人家,常年到7里外的黃崖泉挑水吃。9年大旱,泉水瀕臨干涸。大年三十,一位老漢天還沒亮就上山挑水,可因取水人多,直到天黑才接滿一擔。新過門的兒媳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過擔子沒走幾步就被石頭絆倒,一擔水撒了個精光。回到家后,兒媳羞愧難當,竟然懸梁自盡。大年初一,老人一家滿懷悲痛埋葬了兒媳,到外地逃荒去了……
在林縣,水曾經是人們心中永遠的痛。新中國成立后,林縣人民在縣政府的帶領下,決心創造新的生活。幾經周折,最后,他們將目光鎖定在了山西省的漳河,只有那里有條件把水引過來。幾經論證后,1962年2月,著名的“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后來的“紅旗渠”,終于破土動工了。
雖然時間漫長,但林縣人民卻靠雙手和堅強的毅力戰勝了一切困難。10年里,他們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橋,終于將滾滾的漳河水引到了林縣。曾有人說,如果把挖紅旗渠的土方建成寬2米、高3米的墻,可以把廣州和哈爾濱連起來。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有夸張的成分,但 1500公里的長度卻不得不讓人信服。
新奇游客與滄桑老人
任羊成老人對這里的一切實在太熟悉了,他甚至知道這里一草一木的來歷。
從1958年開始為林縣人民修建水利工程,到1988年從紅旗渠管理局退休,他一直工作在這里。這期間還包括修建紅旗渠的13年時間,他更是吃在這里,住在這里。他對這里有太多的感情,他自己也已經融入到了紅旗渠的精神之中。當我們紛紛留影紀念的時候,他靜靜地站在一邊,然后獨自一人很快地走上了背后層層的臺階,這里摸摸,那里看看,像是與一個多年的老朋友在對話,更像是在尋找自己當年的影子。
雨漸漸大了,站在紀念館的屋檐下面,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趣事:在執行一次排險任務的時候,他做好了犧牲的心理準備,卷起了工棚中自己的行李被褥,大有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慷慨之感,結果被誤以為是要臨陣逃脫。后來縣委書記來了,了解了情況,才化解了一場誤會。
青年洞景區位于風景如畫的太行山腰,修筑于峭壁之上,飄蕩于云崖之間,山渠交融,頗為壯觀。
如今,1991年開始對外開放的紅旗渠風景區已經成為紅色旅游的經典。整個景區主要由青年洞景區、紅旗渠紀念館(分水苑)和絡絲潭等景區組成。
我們站在青年洞旁邊,看著順勢而下的河水。當年開山辟渠的硝煙早已散去,與天斗與地斗的陣陣口號聲也已經漸行漸遠,然而它所承載的意義卻并未喪失。
紅旗渠,一個仍在發揮灌溉功能的偉大水利工程;任羊成,一個當年的除險英雄,一個為人們述說紅旗渠精神的慈祥老人。他們依然影響著我們這些年輕的游人。在青年洞前,許多游人也像我們一樣被任羊成老人的故事所打動。
的確,紅旗渠承載了林縣人民太多的歷史和情感,這也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新生活的象征。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這是當年音樂家為紅旗渠和林縣人譜寫的歌曲。歌詞表達了林縣人民改造自然的豪邁決心和態度。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但即使歲月如梭,紅旗渠以及它的建設者們的鮮活故事,也永遠都是一段無法磨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