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北京故宮的人,絕對會被紫禁城的金碧輝煌所折服,但對它的“主人”——那些曾經的皇帝們,大概不會有多少好感;游內鄉縣衙的人,或許會被縣衙的威武肅靜所震撼,卻可能對它的“主人”——那些曾經的縣官們,也不會有多少敬佩。
可是,游馬氏莊園卻不同,你不僅會被它古樸典雅、威嚴莊重的官家氣勢所懾服,也會被它的“主人”——馬丕瑤老先生的人格魅力所震撼。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筑,與其內在的意蘊、原主人鞠躬盡瘁、天下為公的品格已緊緊融為了一體。讓你行走其中,每時每刻都能浸潤在一種高貴的文化意蘊中。
馬氏莊園景區位于豫北殷商故地的安陽縣蔣村鎮西蔣村,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期,是清末頭品頂戴馬丕瑤的故居,被學者譽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標本”。
整個建筑群由南、中、北三個區域組成,共6路建筑22處院落,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廳、堂、樓、廊、室等401間。莊園的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布局嚴謹,古樸典雅。除北區、中區東路外,每路均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后開九門,俗稱“九門相照”。
莊園主人馬丕瑤,安陽縣蔣村鎮西蔣村人。他出身貧寒,通過苦讀走上了仕途,由知縣、知州、按察使、布政使,做到了兩廣巡撫、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使等職。在他為官的30多年里,勤政務實,恪盡職守,忠心愛民,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和朝廷信賴,被百姓稱為“馬青天”。
馬丕瑤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遠見卓識,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長子馬吉森是一位著名的實業家。次子馬吉樟,進士出身,在清廷及北洋政府中都任過要職。馬丕瑤的小女兒馬青霞,是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女志士。她被魯迅先生贊為“中國女杰”,被孫中山先生譽為“巾幗英雄”,史稱“南有秋瑾,北有青霞”。自古官宦人家多紈绔,然而在馬氏家族中,卻未出現這種現象。如果你想找到這其中奧秘的話,就請走進馬氏莊園去一探究竟吧。
走進馬氏莊園中區中路馬丕瑤舊居大門,我們心中的疑問就會一步步化解。大門之內第二道門——儀門上方,有一匾額,上刻“整齊嚴肅”四個行書大字,道破了馬氏家族興旺發達的秘訣。整齊者,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男女有分也。因之,馬氏家族選取了《易經》第三十七卦——《家人卦》為家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這樣的家庭又怎會有忤逆不孝、不忠不義之人出現?嚴肅者,謹慎從事,以禮待人,以德服人也。因之,清末重臣左宗棠曾手書“清節皎然”四個大字來贊譽馬丕瑤的清正節操,光緒皇帝也稱贊馬丕瑤為“百官楷模”。如今,這些牌匾還掛在馬氏莊園中,讓人感受著馬氏家族的浩然正氣。
走在園中,放眼望去,眼界所到之處的馬氏莊園建筑,無不印著“整齊嚴肅”的印記。藍磚灰瓦、堂方樓正,五脊六獸掛走廊又廊廊相通。而且每座堂樓都有一個美麗的名稱,讓人的心靈在一步步的行走中悄然凈化著。馬丕瑤先生不僅做到了“富潤屋”,也讓“屋”蘊含了美德,進而讓“德潤身”,滋潤著每一位房屋主人的內心。如中區中路第四進院內正房馬丕瑤先生的居所,就叫“澹遠樓”,又叫“修身堂”。那么主人是如何修身的呢?門內的楹聯道出了答案: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為官、做人,做到這個境界,已經是相當不易了。
其他如“澹靜堂”、“克己堂”、“求知堂”、“無逸堂”、“致德堂”、“養正堂”、“勤慎堂”等,都在以無言的教誨,指引著屋主人的“忠臣孝子”之路,“讀書耕田”之務。而中區東路第四進院落的東樓,是特別值得一提的。這座兩層小樓,是“巾幗英雄”馬青霞的閨樓,名為“思無邪齋”。思無邪,原意可能是教育閨女要遵守婦道,不胡思亂想吧?誰知,在這座樓上長大的馬青霞女士,思想卻超脫了這種束縛。她雖嫁到了“門當戶對”的尉氏縣首富劉家,但劉家的德行顯然不能與馬家“門當戶對”。馬青霞因早年喪夫而成為“百萬富婆”后,劉氏家族其他人便一直覬覦那些錢財。在惡劣的家族環境中,馬青霞無畏無懼,一次次慷慨解囊,捐助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以及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大業,直至獻出全部家產。她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在“思無邪齋”樓上度過的。她思想先進,事跡感人,不但其他舊時婦女難以相比,就是很多須眉男兒也難望其項背。她那牽掛國事、憂國憂民之思,才是真正的“思無邪”呀!
德潤身心,真龍顯靈。在馬氏莊園中區西路第三進院落內,一株直徑約20厘米的紫藤猶如一條巨龍,平地而起,纏繞在附近的一棵古槐上,如戀人般纏綿,如兄弟般親密。正是初夏時分,陽光燦爛,槐蔭蔥蔥,藤葉郁郁,一片清涼直沁人心,讓游人難以舍去。
走在馬氏莊園之中,像是在翻閱一部立體的大書,而書中的要義便是——整齊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