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安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馬氏莊園記游

2013/11/13 16:54:40 點擊數: 【字體:


    還是在今年春節,在故鄉逗留一個多星期,正是就近旅游的良機,但我并未去安陽殷墟、紅旗渠、岳飛廟、袁世凱陵墓等比較著名的地方,而是帶上三個兒子去了馬氏莊園,流連整整一天。

  馬氏莊園,被專家稱為“中原第一大宅”,已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是一片規模龐大的青磚灰瓦建筑群,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比山西喬家大院大一倍多。建筑群由南、中、北三個區域組成,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分6路建筑22處院落,有廳、堂、樓、廊、室等400余間,布局匠心獨具,莊重典雅,構建嚴謹。除北區、中區東路外,每路均由4個四合院組成,前后開九道門,老百姓俗稱“九門相照”。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中期,營建時間長達五十多年。進入莊園,但見清式鏤窗雕門,樣式各異,決無雷同;屋面飛檐翹角之下,畫棟雕梁,雖已顯得斑駁陳舊,但你會體味到它昔日的光彩炫目。莊園內牌匾楹聯,琳瑯遍布,更會使你品味到昔日高雅的詩風書韻。

  剛進莊園大門,我就對兒子們講,咱們今天來此游覽,不僅僅是讓你們來觀賞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了解馬氏家族當年的顯赫榮耀,更重要的是讓你們設身處地地接收一次昔日主人愛國為民并能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可貴情操的教育。

  馬氏莊園是清末頭品頂戴,兩廣總督馬丕瑤的故居。現隸屬于安陽縣蔣村鄉蔣村。他是清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曾歷任山西平陸縣、永濟縣知縣、解州(今山西運城)、遼州(今山西左權)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緒十五年(1889年),任河南巡撫。曾在開封創建官書局,惠及讀書人而廣施教化。倡辦蠶桑,開設機坊促進了當地絲綢紡織手工業的發展。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授廣東巡撫,旋授兩廣總督。中日甲午戰爭之際,積極修復海防設施,選拔任用有才能的將領,組織鄉民,興辦團練,加強武備,御侮衛國。當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來,他異常憂憤,咯血而逝于任上,享年64歲。

  馬氏莊園和中國近代史曾發生過一定的聯系。

  清光緒年間,莊園曾接待過兩個歷史名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二人下榻處位于莊園中區中路的第三進院正房。1901年冬,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惶逃離北京,往西安避難,1902年1月1日車駕抵達彰德(安陽)暫憩,馬丕瑤的兒子馬吉樟奉命前往覲見,在奏對中,他微窺慈禧嫌府衙館舍簡陋,乃奏請二圣駐蹕馬氏莊園,慈禧準奏,于當天趕赴安陽縣蔣村,下榻馬氏莊園。慈禧太后入住正房,她所睡的床是黃花梨木雕成,其價值與黃金等價。光緒皇帝入住東廂房所睡的床為黑檀木雕成,其價格也不菲。據“馬氏族譜”記載,太后與皇上走后,因這兩只床為圣上所御用,該房間就永久地鎖封,只在每年春秋兩季開啟三天,一為空氣流通,排潮去霉,二為慈禧,光緒遙拜。

  在抗日戰爭最慘烈的1939年冬,日酋華北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曾在馬氏莊園指揮日軍進攻我太行抗日根據地,聽說該莊園曾接待過光緒皇帝,遂下令不得對莊園焚掠破壞,這兩只床才有幸保存下來。

  “不愛錢,不殉情,我這里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這是馬丕瑤的座右銘,也是馬丕瑤這個農家子弟讀書仕進的人生準則和為官之道。

  馬丕瑤出身貧寒,通過苦讀步入仕途,為官30多年,勤政務實,恪盡職守,忠心愛民,政績卓著,官聲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朝廷的信賴,被百姓稱為“馬青天”,被光緒皇帝褒獎為“百官楷模”,去世后被朝廷追封為“光祿大夫”這個文官最高榮譽名號。慈禧太后為他題寫的“壽”字中堂屏,長2.87米,寬1.08米,至今仍掛在莊園大廳正堂墻壁上。

  筆者家鄉距馬氏莊園僅十多里路,從小就聽老輩人講述馬家的軼事。馬家喂有騾馬四十多匹,每至春耕和秋天犁地時,拴到蔣村村外南場上,任由沒牲口的貧困人家使用。馬家還常年開設粥棚,供討飯乞丐食用。馬丕瑤經常寫信督促家人,辦好這兩件事。他在信中說:舍一餐,可活一人之命;舍一牲畜耕一日之田,可保一家一年溫飽。事雖小,莫以善小而不為。光緒十六年,馬丕瑤在河南巡撫任上,趁暇回鄉。時值初冬,他獨自一人騎驢去阜城(距蔣村8里)姐姐家,走到一處大陡坡中間,看見一個三十多歲的漢子滿臉淌汗,敞胸露懷,在路旁歇息,前面停放者一輛裝著滿滿兩筐煤的木獨輪車。馬丕瑤從驢背上下來說:“車重坡陡,我幫你拉上去。”他一手牽驢,一手把拉繩往肩上一搭,彎腰拉車,上到坡頭。通過交談,知道這人父母雙亡,因家貧無力娶妻,仍是單身,馬丕瑤深表同情。誰知這人竟長嘆一聲說:“我要是能娶上馬丕瑤的閨女,就不用天天推車賣煤受這份罪了。”馬丕瑤笑著說:“我聽說馬丕瑤三個閨女都嫁人了,如果有第四個,一定嫁與你,可惜、可惜。”說罷騎驢而去,正巧蔣村的一個人走到旁邊,一臉慍怒地說:“你知道剛才給你拉車的是誰?他就是馬大人馬丕瑤,你真是狂妄無理!”馬丕瑤遠遠聽見,扭頭喊道:“他說的也在理,不必責怪,不必責怪!”

  “一等人忠臣孝子 兩件事讀書做官”,馬丕瑤居住的正房大門兩旁柱子上的對聯,是馬氏族人的修身之道,自馬丕瑤之后,馬家可稱書香門第,詩禮傳家,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莊園內有讀書樓,樓下東西廂房為東西塾,分別是13歲以下男孩和女孩讀書的地方。13歲以后,學習好的孩子才有資格上樓讀書。要進讀書樓,只能由梯子上去,隨即把梯子搬去。讀書的孩子就與外面斷絕了聯系,只好按老師所教的內容一心一意地學習,到吃飯時間,有專人送上去。傍晚,老師檢查當天的學習內容,如沒完成,必須在樓上補習一個時辰(兩個小時),老師上樓檢查直到滿意、批準,才能下樓。

  我們徜徉在馬氏莊園內,走過一處又一處院落,看著這一座又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筑,經過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土地改革、1958年的大搞鋼鐵、大辦公共食堂、特別是“文革”時期的“破四舊”政治風暴,整座莊園卻完好無損,孩子們給我提出了兩個尖銳的、既難回答又好回答的問題:一、你說馬丕瑤兩袖清風,為官清廉,怎么蓋得起如此規模宏大的莊園?修建莊園的錢財從何而來?二、馬氏莊園為什么會保存得這么完好?

  如果你較完整地了解馬氏家族的歷史背景,了解了馬丕瑤兒女在近代史、特別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至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所作所為,這兩個問題自然就有了圓滿的答案。

  馬丕瑤膝下四男三女,他們俱飽讀詩書,學有所成,并且都有遠見卓識。在中國清末民初風云變幻的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馬丕瑤長子馬吉森兩榜進士出身,曾在光緒朝晚期任禮部、兵部、刑部侍郎。宣統元年(1909年),他痛感國事日非,不滿朝廷一味對外屈辱投降政策,憤而辭官,在清末“實業救國”口號的影響下,順應社會潮流,師從清末南通狀元、開拓中國機械紡織工業道路、曾任孫中山民國政府實業總長、袁世凱政府農商總長的張謇,并在其幫助下,創辦了安陽廣益紗廠(公私合營后為國營豫北棉紡廠)、安陽六河溝煤礦(公私合營后為國營邯鄲峰峰礦務局觀臺煤礦)等實業,并出任彰德府商會會長。次子馬吉樟,兩榜進士出身,歷任滿清翰林院編修、湖北提法使、按察使、北洋政府國史館協修、會典館總校、袁世凱總統府內史,北洋政府秘書長等職,深受滿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袁世凱、段祺瑞的賞識和器重。后不滿于民國總統徐世昌、政府總理段祺瑞對外賣國投降、對內獨裁統治的政策,步其兄后塵,棄官從事實業,在北京、天津、保定、彰德、蘇州等地創辦了多處企業。馬氏莊園前后營建半個多世紀,耗費銀兩過億,此為其主要來源。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馬丕瑤最小的孩子三女兒馬青霞。她未出嫁前,在娘家單獨居住的繡樓,名為“思無邪齋”,這個名字與她的生平經歷可謂非常吻合。馬青霞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辛亥革命杰出的女志士。她18歲嫁到彰德府首富劉家,25歲丈夫去世,終身未再嫁,成為擁資億萬的富孀。她憂國憂民,見識高遠,胸懷大志,不惜重金捐助社會公益事業,辦免費“義學”,助貧困學子讀書;建“孤貧園”,收養棄嬰和殘疾幼兒;設“劉氏義莊”,收留生活無出路者到義莊學習勞動技藝。曾被光緒皇帝誥封為“一品誥命夫人”。非常難能可貴的是。她的思想能隨著時代的革命洪流,與時俱進,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謀求人民群眾的民生和民主;為婦女的翻身解放捐巨資辦學校。辛亥革命前后,她深受“科學救國”、“教育興國”思潮的影響,在北京創辦了“豫學堂”,專門招收流落在北京的河南籍失業青年,男女不限,分設校舍,免收任何費用,開設縫紉、刺繡、木作、繪畫、修建等專業,頗類現在的技工學校。辛亥革命的第二年(1913)年,在河南開封創辦了河南省第一所私立女校“華英女校”、“蠶桑女校”、只收學生少量的膳食費。后因蔡元培(時任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校長)的邀請和推薦,又擔任了北京女子法政學校校長,以此結識了魯迅、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在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洪流中,不遺余力地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民族民主革命事業,傾其家資資助孫中山先生所發動的惠州、河口、廣州等地的反清武裝起義。在孫中山、黃興等人籌建中華民國、財政極度匱乏之際,馬青霞又拿出巨資以解燃眉之急。孫中山先生稱譽她為“巾幗英雄”,并特意為她題詞“天下為公”。魯迅先生稱譽她“才貌雙全”、“中國女杰”。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建立后,當時上海申報專門發文評論她“南有秋瑾、北有馬青霞”,并被多家報刊轉載。

  當孩子們在“思無邪齋”前了解了馬青霞的生涯事跡后,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他們議論說:“我們年輕人都應該學習馬青霞的高尚情操,為祖國的復興、崛起而學習知識,貢獻力量。”

  莊園中區西路的第三進院落,有一棵“龍抱槐”,一株胸徑約20厘米的葛藤,猶如一條巨龍,平地臥起,向上纏繞在不遠處的古槐身上,成為馬氏莊園內的一大奇觀。這個院落更有紀念意義: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1947年,該院落曾是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部。西、東廂房分別是劉伯承。鄧小平的住處。著名的“魯西南作戰會議”就在堂房(當時為作戰室)召開。會議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在此作出了“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蔣管區”的戰略決策,從而拉開了解放戰爭人民軍隊向全國進軍的序幕。

  馬氏后裔,人丁興旺,英才輩出,建國前后到現在,大多從事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他們遍布海內外,就在我們游覽的前一天,馬豫生(馬丕瑤四世孫,美國哈弗大學空間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攜兒孫遠涉重洋回到馬氏莊園尋根祭祖。馬氏后裔中,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科學家,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奉獻著他們的聰明與才智。

  馬氏莊園能歷經多次戰亂、世事滄桑和社會變遷而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在1946年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周圍村莊的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呼吁新生的人民政權,對莊園房產,不得隨意分給其他人,應由政府統一管理。在“文革”“破四舊”的狂潮中,周邊多所初高中學校的學生們,組成“紅衛兵”,聯合起來,日夜站崗放哨,不準“破四舊”的人進馬氏莊園。據說這些學生都是奉了家長之命,自覺組織起來的。從馬氏莊園有幸躲過那場席卷全國的浩劫而獨獨保留下來,我們可窺見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民心民情。以小比大,這頗有點類似于解放戰爭時期的北平和平解放。二、解放前,安陽縣立一中,舊縣府的一些機構,曾設立于馬氏莊園。解放后,安陽縣立一中、水冶鎮中學、蔣村鄉中學、蔣村小學、鄉政府、醫院、供銷社等全部機構俱設于莊園內,變為了人民的公共財產。

  太陽已經隱沒于地平線下,但我們依然游興未盡。在最后一抹晚霞的輝映下,回首這片氣度恢宏、富麗堂皇的建筑群落,我想,馬氏莊園不應僅僅是旅游載體,更應該解讀它的歷史傳承、文化底蘊和愛國主義內涵。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太行日報 2010-07-04 作者:王慶昌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