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他的理由是,村人待我不。杭依锷w新房,村民爭先恐后前來幫忙,活搶著干,飯不讓管;他76歲的老父親去世,全村人自動湊份子請來戲班子,連唱九天九夜……
他叫程來群,是安陽縣辛村鄉程太保村的鄉村醫生,今年66歲,從醫已42年。
4月5日一大早,記者到程太保村采訪程來群。
門診室里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站在程來群的衛生所樓前,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這是一家鄉村衛生所——這里車多、人多。
衛生所共有三層樓,樓前的空地上停滿了自行車、三輪車和不少掛著外地牌照的小轎車;樓道里,來來往往的病人和家屬川流不息。一樓東側的門診室里,病人和家屬里三層外三層,把坐診的程來群和他的兩個兒子圍得嚴嚴實實。推開二樓的病房門,也很難找到幾個空著的床位……
“來這里看病的人每天都很多,人多生意自然好,一天煎餅都能賣出100多張。”衛生所門前賣煎餅的大嫂指著十多米遠的兩家超市和身旁的兩個攤點說。
他人和善,醫德好,醫術高
“為啥人恁多?病看的好唄。”程太保村村民大都這樣回答記者的疑惑。
他們說,程來群人特好,能兩塊錢治好的病,絕不讓你花三塊錢,能吃藥的,絕不打針,能打針的絕不輸液。治療腦梗塞,他最拿手,連山東、河北、湖南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春日的暖陽灑在衛生所的樓前,家住邯鄲市臨漳縣李營村48歲的許青蓮,正在丈夫的幫助下做康復運動。
2月4日上午,許青蓮突發腦梗塞,先后去了兩家醫院,花了1.4萬元,人還是跟軟面條一樣,醫院卻在催出院了。到這里后,程來群給她三管齊下:針灸、輸液加吃藥,錢沒花多少,病卻一天天好起來。
“來這里時我是被人抬著拖著進來的,十多天后我已能扶著墻走了,現在已能獨自走了,你看這腳,也有力氣了。”說著,許青蓮抬起腳很響地朝地上跺了兩下。
5萬張欠條記錄一段歷史
上午病人多,記者不忍打擾,直到下午4點多才見到程來群。
說起5萬張藥費欠條,程來群心情沉重,他說,那是一段苦澀的歷史。在記者的懇求下,他走到藥房墻角搬出三個布滿灰塵的皮箱。打開皮箱,一股發霉的氣味撲面而來,一沓沓藥費欠條,盡管顏色已經發黃,但上面的字跡尚可辨出。記者看到最早的一張是1976年1月12日的,上面寫著“欠藥費,540元,劉某某”。記者大略翻看一下,欠條多的上千元,少的只有幾毛錢。
先看病后收費,特別困難不收費,有錢就給點,沒錢就欠著。這是程來群給自己定的規矩。他說,欠條大都是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從來沒有要過,其中不少人已經去世。
10個免費項目堅持四十多年
20歲當“赤腳醫生”時,程來群就推出了檢查、出診、治療、針灸、注射、床位等10項免費制度,看瘡、看傷不要錢——不管縫多少針,換多少藥,用多少紗布棉球,均不取分文。這個免費制度一直堅持至今。
“不光我們本村人,就是外地人也一樣,來這兒看病的所有費用只有一項,那就是藥費。”村民程五星說。
“同樣的藥,這里的藥費總比別的醫院便宜一些,少則幾分,多則幾塊。”正在輸液的張海平,今年58歲,他說他的腦梗塞是程來群給治好的,現在每年都來預防一次,對縣鄉醫院和這里的藥費他做過專門比較。
即使如此,自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行后,程來群卻有了一塊心病:他的衛生所不是新農合試點,無法給村民報銷醫療費。近年來,他正在向縣衛生局積極爭取“新農合”。
“有了新農合,衛生所的收入不見得會增加,但村民花的藥費卻會大大降低,能讓村民享受到和在鄉衛生所看病一樣的待遇,我心就安坦了。”說這話時,程來群的眼里充滿了渴盼和期待。(原標題:鄉村醫生程來群:一個“草根醫生”的民生情懷)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