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宏泰建設集團董事長李文順
新文化報2010年12月08日報道 2009年3月14日,四平市宏泰賓館內熱鬧非凡,近千名農民工來到這里就餐,80多桌酒席,花費數萬元。請客的是他們的老板,吉林省宏泰建設集團董事長李文順。面對這些從河南老家走出來的農民工,李文順感慨萬千:30年前他曾經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如今他已經成為了擁有9家子公司,資產達10億元人民幣的集團掌門人。
在48歲的李文順身上折射出了我國民營企業由弱變強,由小變大的艱難轉變,更能反映出吉林省在扶持民營企業所付出的點點滴滴。
更可貴的是,李文順的奮斗史也給懷揣夢想的人們以啟迪。
18歲輟學成為農民工
1962年李文順出生在河南省林縣(現為林州市),該縣曾因修建“人工天河”紅旗渠而聞名全國。但由于該地人均耕地較少,土地貧瘠,人們的生活極其困難。
李文順有很多兄弟姐妹,他回憶說,小時候家里的孩子從未穿過一件新衣服,在過年時,父母求鄰居找親戚費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強吃上一頓餃子。
在李文順18歲那年由于家境實在過于貧寒而被迫輟學,這段經歷曾讓他刻骨銘心,難以釋懷。“高中的時候為了賺錢我替人挖糞、插秧、挖紅薯、翻地,心中只有一個夢想就是考上大學。”但現實的無奈,讓李文順不得不向命運低頭。
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建筑行業剛剛興起,許多地方需要小工,為了生計,為了還家里的債務,李文順背起鋪蓋卷走出家鄉,成為了當時千千萬萬個農民工中的一員。
當小工不斷偷學 能看懂圖紙
李文順第一個打工的地方是山西省孝義市,在城里他第一次坐上了公交車,第一次看到那么高的樓房,第一次走進了他向往的新華書店。
但接下來的生活讓他從興奮和好奇中徹底清醒過來。
在一家建筑工地,李文順和七八十個農民工擠在一起,夏天住在悶熱潮濕的小屋里,蚊蟲叮咬,夜里常常無法入睡,再加上伙食極差,他變得又黑又瘦。想給家里寫信,又常常身無分文,連一張郵票都買不起,只好孤單地忍著。
在工地,李文順干的是力工的活,拉著載有300多公斤重物的鐵平車,在坡度足有30度,單程在500米遠的山坡上,從上往下運土。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由于載重大,坡度陡,彎道多,李文順經常連人帶車翻倒在地。
一趟趟,一天天,溝壑填滿了,大樓蓋起來了,但李文順的雙手卻布滿了厚繭,腳后跟被磨得血肉模糊。到了工棚,他躺在草鋪上,一動也不想動。
他摸了摸自己消瘦粗糙的臉,看了看布滿厚繭的雙手,想了想自己在中學時的情景,一股發自內心的自卑感油然而生,他萌發了回校重考大學的想法,但他的理智又立即否定了這個念頭。
在建筑行業中,小工只能干些體力和打下手的活。李文順是高中畢業,這在農民工群體中算是高學歷了。“我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這個長處多學點東西?”李文順思索著。
在山西太原打工時,他向工匠請教砌磚的技術。為了學會鋼筋工的技術,他就像剛學會說話的孩子,不斷地問人這條鋼筋為什么用大號,那條鋼筋為什么要彎折。每當收工時,李文順不是搶著去吃飯,而是餓著肚子幫著人家拿圖紙,討技術。
短短的半年時間,他不但學會了瓦工、鋼筋工的技術,而且還能看懂圖紙,搞結預算。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建筑領域的知識,他向別人借來相關方面的書,夏日的晚上,為了不成為蚊蟲的美食,李文順只好多穿衣服來抵御,渾身經常大汗淋漓,奇癢無比。到了冬天,室內外差不多的溫度凍得李文順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工棚停電,他就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照著看書。
在工地上,喜歡讀書的李文順是孤獨的。“其實,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無上的享受如果你學會了面對孤獨。”李文順說當時學習是他最大的快樂。
就這樣邊打工邊學習,李文順不僅能熟悉掌握書本上的建筑業知識,還能將其運用到實際操作中。
為了還清家里的債務,李文順拼命地賺錢,當時,在工地上有一個40多米高的大煙囪需要人爬到頂上去固定鋼筋。偌大的工地幾百號人沒有一個敢上去。包工頭提出,誰要是上去,就每天多給誰8元錢。
當時,李文順一天的工錢是4元,這8元錢對他太有誘惑力了。李文順站了出來,憑著膽大心細,一連幾天順著大煙囪爬上爬下。
23歲之前人生就像“鬼打墻”
“23歲以前我的人生就像"鬼打墻",無論怎么努力往前闖還是在原地打轉,屢試屢敗,惟一讓我欣慰的是22歲時在家鄉成了親。”李文順說,幾年來他去過山西、新疆、內蒙古打工,無論他怎么努力,命運的大門始終向他關閉著。
新疆打工時大家推薦他向包工頭提建議,要求改善伙食。包工頭給李文順一段臭罵,連工錢甚至路費也沒給就趕他回家。22歲的時候,李文順帶著老鄉到內蒙古打工,由于種種原因工程沒有開工,他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餓了就撿別人丟棄的罐頭充饑,晚上就睡在火車站。
賽車手勵志故事讓他振作起來
春節快到了,李文順只好逃票爬上一列開往家鄉的火車。面對一名檢票的女列車員,李文順臉紅得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搓著手不安地站在那。李文順請求列車員讓他做一個臨時填煤燒水工以換取車票。列車員沒有難為他轉身走了。李文順看到列車員的背影時哭了,這是他外出打工第一次掉眼淚,在他走投無路時,這名列車員沒有難為他。
現在李文順對朋友提起這段經歷時說:“這雖然是小事,但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列車員,我一定要讓她安度晚年。”多年來,李文順一直多次托人尋找那位列車員,可一直沒有消息。
經過一路的顛簸,李文順終于回到家,已被沉重的債務和繁重的農活壓得喘不過氣的父親聽說兒子空跑了一趟,直搖頭嘆氣。
內蒙古之行像一根巨棒把李文順打蒙了,村里諷刺挖苦的話也鋪天蓋地地向他襲來。
他在家里坐立不安,順手拿起了一本在列車上撿到的舊雜志。在他心亂如麻時,雜志上美國一名頗具傳奇色彩的賽車手的故事吸引了他。李文順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故事的內容:
賽車手吉米·哈里波斯在一次賽車比賽中出了車禍,手被嚴重燒傷,萎縮成一團,鼻子也不見了?删薮蟮牟恍覜]有擊垮這個年輕人,他接受了一系列的植皮手術,為了恢復手的靈活性,每天他都不停地練習用殘余部分去抓木條。僅僅11個月后,就在當初發生車禍的那個比賽場,他拿到了冠軍。吉米·哈里波斯給了李文順振作的勇氣和力量。
23歲放棄國營單位工作 來到四平打拼
23歲之后,好運似乎在向李文順招手了。一位在安陽工作的親屬同情李家的生活處境,非常愿意給李文順在安陽市一家國營單位找一份好工作。
去工廠上班難還清債務
當地的農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進了工廠門,終身國家人,不管干不干,一天三頓飯。”這對于缺吃少穿的李文順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