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總,我要辭去站長職務。”
“為什么?”
“這半年來,我一直在投入,砸進去了好幾萬,但沒賺到錢。”
“再堅持一下吧!等我們將品牌打響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算了吧,看不到希望,我決定放棄了。”
......
5年前,這段對話發生在趙長升與某聯盟分站站長身上。類似的劇情,曾經在趙長升身上被無數次復制,只是每次對話的主角在不斷地變換。“這是一個半公益的事業,需要的不僅是滿腔的熱情,還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中國大學生創業網總裁趙長升說,很多人做不到這三點,沒過多久就放棄了。
5年后,這一切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現在,聯盟分站每年要收取5000~10000元的網絡服務費,但還是有很多人主動來找我,要求加盟,我要進行嚴格的篩選。”趙長升說,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已做到行業第一,今年將首次實現收支平衡,甚至有望盈利。
不過,對于趙長升來說,守得云開見月明后,未必就能一路順風順水。因為所從事的特殊事業——公益創業,他難免會遭遇這樣的尷尬困境,即如何在公益與商業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第三次創業
“昨天下午,我接待了一名走出校門兩年,準備創業的大學生,說有一家企業打出農業高科技產品的旗號,正在全國招縣級經銷商,前期需要打款30萬元,希望我能夠給予指導。我的結論是:立即放棄。”這是摘自趙長升的一篇日志,類似的內容,在他的博客隨處可見。
盡管掌管旗下多個公司,但趙長升依舊堅持更新網絡日志,經常出沒于各地大學校園,與人分享其個人經歷及創業思想。“創業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創業和就業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幫助大學生創業是全社會的責任。”趙長升反復強調,“我就是一個創業教練。”
這樣的人生轉變,其實都緣于他6年前的一個選擇。
2004年7月,作為河南第一個摘得“中國青年創業獎”的企業家,趙長升受邀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首屆中國青年創業論壇。“我發現,國家針對青年創業的許多政策,并沒有落到實處,而許多大學生也因為缺乏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踏入社會后找不準定位,以致陷入迷茫和困頓,很難找到工作。”趙長升回憶說。
他意識到,應該為這些大學生做點什么,“起碼我可以把我的創業經歷和經驗告訴他們,為其擇業、就業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意見。”當年8月,他決定在鄭州創辦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定位于為大學生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
對于這樣的選擇,許多人很不理解。在他們看來,當時已經是河南金鵬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趙長升,并不差錢,因為其下轄的5個控股公司、6個業務事業部,年產值達數千萬。“我能將企業做到10億元的產值規模,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這個項目不一樣,我可以影響整個中國的無數人。”趙長升解釋說,這是他的第三次創業。
這實際上是屬于公益創業,但因為當時大學生創業的氛圍并不濃厚,加上運營這個項目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趙長升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有人冷嘲熱諷地說他“沒事找事”。在他的印象中,提出聯盟分站的加盟模式后,確實有一些滿懷熱情的社會人士找他,但多數人運營分站沒多久就放棄了。
“算上員工工資、辦公場地租金、服務器升級,以及各種活動的運營費用,我這6年的投入至少有2000萬元,但賺到的錢連幾百萬都不到。”趙長升說,加盟運營大學生創業網分站,投資多、投入期長,但回報慢,因此許多人望而卻步或中途放棄。
但付出終有回報。如今的中國大學生創業網,已經從單純的信息傳遞和創業咨詢,發展到集資訊平臺、項目平臺、培訓平臺、資金平臺、孵化平臺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形成了從政策宣傳、意識培養、技能訓練、項目開發,到資金提供、項目孵化的一條較為完備的產業鏈。
更令趙長升欣慰的是,上述網站還建立了30多個聯盟分站,覆蓋大半個中國,甚至走出國門,在英國倫敦、西班牙馬德里建立了留學生創業服務機構。無論是規模、訪問量,還是知名度、影響力,它都以絕對的優勢,成為國內數十萬個同類網站的領頭羊。
“這是一個從不被理解到逐漸被接受,從不被看好到逐漸被支持的過程,但我想強調的是,大學生創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資金支持,還需要更多的企業家指導。”在趙長升看來,幫助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他只是個推動者和實踐者。
創業英雄
“用十年的時間幫助1萬名大學生創業,支持10萬名大學生就業,幫助100萬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即‘111工程’。”這是在2006年時,趙長升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要實現這個目標,趙長升最可能走的一條路,是將更多想創業的大學生,培養為網絡營銷人才。這從今年中國大學生創業網與阿里巴巴集團首度聯手,在鄭州注冊成立阿里科技有限公司,并走進高校開展轟轟烈烈的電子商務大賽,足以看出端倪。
“網絡營銷的成本低,風險也不大”,這也是趙長升強調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傾向性,也與他靠銷售起家的個人經歷不無關系。
早在鄭州大學讀書時,趙長升就是出了名的“愛折騰”。身為家中長子,為減輕父母負擔,他先后當過家教,做過兼職,還搗騰過電影票。用他的話說,“在大學期間,我就開始了創業,并嘗到酸甜苦辣。”
在大學期間,他還盯住校園明信片的空白市場,自籌集資金印了1000套,然后組織同學銷售,賺了整整2000元。這“第一桶金”,在月工資不足一百元的當時,稱得上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隨后,他的商業才能再次釋放,帶領同學走上街頭,將學校化工廠積壓的植物生長激素產品,銷售一空。
對于趙長升的“蹦來蹦去”,許多師生說是“不務正業”,但他卻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被推薦到一個軍工研究所的經營開發部。據趙長升回憶,部門領導以前都專心搞科研,不太懂如何搞經營,甚至對他的要求是“不干活、不花錢、不出事”。
這顯然不是他的風格。在他的執意要求下,研究所將他調到新建的石英晶體廠。沒想到的是,負責引進設備的港商,竟在拿到最后一筆貨款后,撕毀產品包銷協議。“當時廠里沒有設立銷售科,也沒有內銷、外銷的渠道。”曾有過銷售經驗的趙長升,自告奮勇地承擔起推銷產品的重任。
但這可比在學校賣東西難多了。“電話推銷不成功,寫信推銷沒回音。”無奈之下,趙長升只身一人南下,試圖在珠江三角洲市場,通過上門推銷打破困境。破船又遇打頭風,剛到廣州,他包里的1000多元錢就被偷走了。
憤怒,卻又無奈。懷揣著僅剩的數百元錢,他輾轉來到深圳,前往一家家工廠登門推銷,但沒人相信這個毛頭小伙。“短短10天時間,我先后走訪了100多家電子工廠,可惜沒能談成一個訂單。”出師不利,口袋里的錢也所剩無幾,趙長升只好失望地返回鄭州。
“那時,我才意識到,對于工廠產品的銷售,上門推銷并不適合。”在對潛在客戶研究分析之后,趙長升將攻勢轉到市場上較有影響力的代理商。在一家經營晶體規模最大的公司,他與一名姓葉的經理相談甚歡,后者很爽快地給他下了5萬只晶體的訂單。
“這單生意,讓我深深體會到,推銷員最重要的是學會推銷自己,如果雙方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你根本用不著再去推銷你的產品,生意就談成了。”憑著摸索出來的“潛規則”,趙長升此后兩年,先后創下年銷售額480萬元、1000多萬元的紀錄,成為廠里赫赫有名的銷售精英。
但趙長升又按捺不住沖動了,“雖然每年的提成,至少能拿20萬元,但我覺得個人發展已經沒什么空間了”。他不甘心再為別人打工。在曾經的客戶——香港某公司董事長的邀請下,趙長升與其在鄭州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主營通訊產品。
“只有合作,才能共贏。”靠著這樣的人生信條,10年后,趙長升成為河南金鵬實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并榮獲中國青年創業獎,其公司也先后被評為鄭州市高成長型民營企業控股公司、中國青年創業實踐基地。
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幫扶大學生創業,我能感受到比做企業更多的興奮,甚至可以為它飯都不吃。”不僅如此,趙長升稱投入的資金已不下2000萬。就在去年年底,他又投資5000萬元,在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動工開建創業大廈,“占地2萬平方米,高16層,將作為我們的基地,致力于大學生創業的全程指導、跟蹤和孵化服務“。
如今,在不少高校的大學生群體中,趙長升儼然已是個名人,甚至被人冠之以“中國第一創業教練”。不過,當一個人成為名人的時候,許多時候,也意味著他的麻煩就來了,他也不例外。趙長升的麻煩,在于別人對于其公益創業事業的質疑,準確地說,是對其商業模式的質疑,其中包括聯盟分站站長。
“今年年初開會時,談得最多的就是‘錢’,不但要對省市聯盟分站收取5000到10000元的網絡服務費,還要求各站長匯報2010年的盈利目標,甚至要求將某些項目全國統一推廣,以獲取收入。”某聯盟分站站長認為,這過于商業化,有悖于最初說的方向。他選擇了退出。
其實,盈利模式,一直都是中國大學生創業網不愿意多談的話題,卻是趙長升等人不得不思考的重點。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也曾對他提出,中國大學生創業網要長期穩定的發展,一定要建立良好的盈利模式,純粹的公益是無法持久的。
這談何容易?趙長升的助手常玉存透露,目前中國大學生創業網的贏利點主要有加盟費、網站廣告、線下培訓、項目推廣、活動大賽、政府補貼等。其中,頗有爭議的是前三個,爭議集中在“應不應該收那么高的費用;是否應該讓并不正規的廣告在網站泛濫。”
據了解,加盟費主要收自聯盟分站,以及旗下品牌如校園風項目,在相關的宣傳中,這種費用被稱為“網絡服務費”,從1000元到10000元不等。線下培訓中,已經開始收費的是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課程為期3天,費用500~1000元,不含食宿費。
這本無可厚非,但由于趙長升打出的“幫扶”宣傳,以及所面向的特殊群體——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難免會引起社會上不少人的非議。“既然是幫扶創業,就不該收取那么高的費用,而增加大學生的經濟負擔。”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會長張慧玉說。
“我們也要考慮成本啊,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精力,還要請講師,總不能一直倒貼錢吧?”趙長升解釋稱,收取培訓費的另外一點考慮是,“如果免費,大家就不會珍惜,何況我現在到外地做報告,人家給的錢比這還高”。
受爭議的不僅這些。據悉,有些前景不錯的大學生創業項目,如雙泉農莊、校園風,先后被趙長升以控股75%、60%的形式納入麾下。按照他的解釋,大學生缺少創業資金與運營經驗,這種形式實現了雙贏。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不厚道,讓大學生喪失了控制權“。
有人建議說,中國大學生創業網不必追求每個環節都收支平衡,甚至盈利,可以通過別的項目運營,比如活動大賽贊助,或探索新的更為合理的商業模式,來彌補一些虧損的項目。即使真的以入股形式幫扶項目,也沒必要成為控股股東。
無論結果如何,在探索公益創業這條路上,隨著收費項目的增加,有關趙長升及其運營項目的爭議也會增多。照此推斷,如果中國大學生創業網想完成預期的“網絡聯盟、投資共建、打包上市”三步走戰略,平衡好其商業與公益的關系,將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相關鏈接:
公益創業,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是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或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主要分為開展志愿公益活動、創辦非營利組織、創建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性企業(社會企業模式)、產學研混合型四種類型。(原標題:趙長升:公益創業不能總貼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