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河南中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上榜理由<<<
在他身上,“資本家”和“生活家”的雙重特性體現的尤為突出。身為商人的他很具精明與高明氣質,從銀行到證券再到創投,20多年的投融資經歷促使其創建了一家河南最具實力的創投機構、成為理性的資本圣手;而生活中的他注重情義、能詩善歌,頗具文人的灑脫情懷。 他的成功還來源于對河南資本市場十分憂心和高度責任感,而通過努力最終“讓資本點亮河南、改變中國,讓文化走向世界”則是他一生的理想。
他很用心,能持續關注股票、房地產、國家政策及一切變化與動向并從中覓得先機;他很低調,做的很多卻不輕言成功,并堅信一個企業家的成功須由“勤奮、智慧、眼光、胸懷”四要素構成;他很真實敢言,對房地產泡沫、銀企詬病、資本大勢都有著鞭辟入里的解讀。
他還具有很強的雙面性。工作中,作為資本家的他很具精明與高明之處。從銀行到證券再到創投,至今他已在金融業堅守了20多年,總是能借助豐富的投融資經驗,在企業并購、重組、上市方面為企業提供前瞻性的創投投資并取得共贏;生活中,能詩會歌的他也很具文人氣質和情懷。這種文人風雅使得他詩詞歌賦能信口拈來并被冠以“四大才子”、“南陽臥龍”稱謂,同時也造就了他過于注重感情、看人不重事的江湖俠義柔腸。
對此,他坦言自己并不適合做商人而應該是個作家。閑暇之余,能在自己的鄉間莊園,揮灑幾篇詩詞、譜寫幾首曲子,逗鳥捕蟬便是一種無限的悠然愜意。
他就是王平,一個頭頂荒蕪卻內心充盈的資本運作高手,一個為人低調而詩意昂揚的性情中人。他掌舵著河南唯一一家純民資背景、本土最具實力的創投機構——河南中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資本家”的煉成
“今天真是黑色星期一,你看這股票跌的!”
7月16日下午,當記者剛剛邁入王平的辦公室,他便拋出這樣一個與投資相關的熱俏話題。
的確,作為一個有著20多年金融從業經驗的資本人而言,王平已經習慣于無時無刻地關注著股票、基金、房地產等整個資本市場的異動和動向。不過,別人關注金融領域是為了資本保值增收,王平更多的則是尋覓機會、投資未來發展趨勢。
王平的差異思維形成與其成長心路密切相關。
在資本市場,有人把銀行、保險、創投并列為中國三大金融產業。而有著17年銀行、證券從業積淀的王平毅然摒棄了國企高管的穩定安逸,選擇下海投身民營創投。
1985年,王平大學畢業后就直接進了河南省建設銀行(4.62,-0.07,-1.49%),開始了長達8年的銀企生涯。期間,他通過不斷的勤奮付出,慢慢從一個普通職員一步步做到了的高管,同時還在《金融時報》等專業媒體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引起了業內對金融創新的熱議。這段經歷不僅奠定了他堅實的金融專業知識,更積累了多方資源。
1993年,適逢銀行辦證券,內心不安分而渴望轉型的王平毅然放棄了購買銀行股權的機會,反而選擇另一條道路:作為省內第一批證券人,進入當時的銀河證券。
實際上,無論是建行還是證券公司都同屬國企,做起事來難免受到體制的束縛。王平也認為,國企的體制更適合做官,而民營企業更適合于做事,他更樂于選擇后者。
于是2002年,一心想做事業的王平放棄了“做官”,開始了創業征程。
沒想到,做了17年機關工作的王平,做起事業卻顯得力不從心。他最先投資的化工廠不斷進行技術改造、環保治理,但一度使他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
面對困難,王平沒有氣餒更沒有逃離。隨后七八年時間,他一邊苦心經營工廠,一邊在南陽老家買下一塊近3000畝的山地,并把它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農業生態園。
經過苦心經營,目前王平的工廠和山莊開發已步入投資回報期,尤其是山莊地皮帶來的增值收益更印證了他的投資眼光。
不過,盡管因專注于實業淡出金融行業幾年時間,但王平一直并未停下思索。他在經營實業過程中慢慢發現,在河南這片熱土,僅僅依托實業報國十分艱難,而金融市場卻十分落后,發展緩慢。
“為什么不借用資本運作來實現興企興業呢?”懷著急切的憂心和責任感,2010年,王平選擇了回歸金融業。所不同的是,他創建了一家河南本土民資的創投公司——河南中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力求通過創投的力量點亮并驅動資本河南的建設。為了更好與國際資本市場對接,王平將總公司注冊在香港,業務卻選擇了河南。
之所以選擇河南,是因為王平對河南家鄉有著根深蒂固的老農護家情結。“河南文化底蘊深厚,但思想卻不開放,希望河南企業能早日實現資本意識覺醒,建立資本觀念、借助資本力量,實現快速發展。”
理性與激情
從銀行到證券到實業再到創投,20多年礪練造就了資本和實業通吃的“全才”王平。但他的成功絕非收獲了多少財富,而是實現了理性工作和激情生活。
中財創投是一家全能金融公司,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體化、多層次的金融資本服務。用王平的話說就是“專業人做專業事”。
對于有著多年金融市場投資經驗的王平及其專業團隊這群“專業的人”而言,在投資上,他們更多的是以理性的姿態篩選并敲定合作對象。
王平選擇企業從來不是先了解公司財政收支情況,而是先了解領導。在投資商還只是計較數字上的投資回報率時,他卻看得更遠。“數字是不變的,人卻會起起伏伏,老板的品性才是決定這個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除了老板的品行,銀行數字的分析自然也是必須。但有一個行業,即使它發展再好,王平也不會動心:那就是房地產。
其實早在2002年,王平就有大好機遇進入房地產,但他并沒動心。因為經過不斷深入了解,他發覺這是個圈大水深的淘金行業。比如一個批文就需經過20多個部門審批。而這些繁瑣的程序實在不是崇尚簡單、快捷的王平所喜歡的。
針對房地產調控難題,王平則認為其實很簡單。“從稅收、利率、貨幣政策著手都能對它進行調控,但難點在于中間的利益分配,就看愿不愿意和調控力度有多大。”
王平認為,各行各業都是朝陽行業,差別就在于經營者的智慧。因此他從不會跟風投資,而是通常會去尋找那些不被人矚目的新星。
這種前瞻性的眼光得益于他多年的實戰經驗以及他睿智的選擇視角。所不同的是,通常他的投資都能帶來豐厚的成果。
王平工作中理性,談話中直爽,生活中激情四溢。
閑暇之余,王平就會變身浪漫主義詩人。不僅是寫詩,文人會做的事王平也一樣不少,作曲、吹笛、書法,雖然稱不上有大家造詣,但仍會使王平樂在其中。
不過,兩面性王平也不斷在進行自我反思。他甚至一直認為自己不適合做一個企業家,更適合做文人。
對于事業,他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只渴望高飛的雄鷹,并決心為遠大目標努力。而退休之后,他決意要回到南陽的山莊里寫書,甚至書名都早已想好:《地球公平說》。
書名的擬定源于王平在研究世界各國金融資源分配時深深體會到的不公平、不對等。而談及當前諸如小到人與人、大到國與國之間的不公平的存在,王平會抑制不住地不滿甚至憤青起來。
“地球公平說”可能是王平一個理想化的世界,然而致力于改變河南資本市場卻非空洞遐想。
作為一個為河南資本市場十分憂心和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王平希望通過運用資本為企業做加法、乘法,以實現他“讓資本點亮河南、改變中國,讓文化走向世界”的遠大愿景。
“只有資本市場才會創造財富奇跡”
——專訪王平
“讓資本點亮河南,讓文化走向世界”
經濟視點報:為什么選擇做創投?
王平: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中國資本市場要有一個新的發展,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我覺得在國企適合做官、民企適合做事,后來還是想出來做點事,就做了創投。
經濟視點報:哪一年正式開始涉及創投行業?
王平:中財創投是2010年6月正式成立。但其實我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創業前做過銀行、證券,后來還做過河南證券交易所和實業。做創投算是一種回歸。我一直在想,中國一定要樹立資本的概念。現在房價為什么跌不下來?就是資本主義在作怪,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像大蒜、豬肉。原因來自社會資金量太大,但存在兩多兩難,企業多融資難,資金多投資難。
經濟視點報:房地產調控是個難題,你覺得調控什么時候能見底?
王平:一定能調下來,但是我預言,至少要三年才會見底。實際上從2007年以來,就有人說中國的房子已經夠13億人住了,但是為什么房價下不來呢?其實房價要下跌很好辦,從經濟角度看都很簡單,稅收、利率、貨幣政策都是調整他的工具。其實現在房子投資回報率已經出問題了。可以算一個賬:鄭東新區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要100萬,但租的話3000元一個月,一年也就3萬塊,這個投資回報率是多少年?其實很明顯沒有投資價值了,所以房價才不好降。
經濟視點報:有人說中國資本市場是個發育不完全的市場,你對這個市場大環境是怎么看的?你覺得河南的這個市場處于哪個階段?
王平:如果美國是博士,中國資本市場就是小學生水平,河南連小學生都算不上。主要是在河南這里沒有資本意識,我的愿景就是讓資本點亮河南,甚至資本改變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河南不乏有發展資本市場的人,但人們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比如說基金,在一些沿海的開放城市連縣里都在搞基金,這就是一個變相的資本平臺。可是我們河南現在還是沒有。更主要的是河南文化底蘊太深,但思想觀念落后決定我們走不到前頭。
“我選投資方是對人不對事”
經濟視點報: 中財創投通常都服務哪些企業?公司投資標準是什么?
王平:在選擇企業上我有自己的觀點,關鍵是看老板。我不在乎是什么行業,中國有13億人,無論哪個行業都會有朝陽企業。
經濟視點報:公司現在投資都涉及了哪些領域?有沒有哪個領域是你絕對不會觸碰的?
王平:房地產我是肯定不會做的,其他都可以。
經濟視點報:為什么不做房地產?
王平:我之前有過機緣可以做房地產,但是經過我對房地產的了解,我發現做房地產太累了。買一塊地要涉及幾十個部門,拿一個合同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就是有點文人的倔脾氣,不喜歡應酬這些事。
經濟視點報:中財創投有一個理念是“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共享價值”,這句話該怎么去理解?
王平: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只是看你能不能有效利用。我們公司就是在發現你有投資價值后對你進行注資,讓你的價值能放大。之后雙方都會取得利益,這就是共享價值。
經濟視點報:你在選擇投資時主要看的是眼前盈利還是發展的趨勢?
王平:我選投資方是對人不對事,主要是看這個人怎么樣。很多事往往表面和事實是相反的,社會才是人生必經的大學,但是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畢不了業,就是因為很多人看問題都是反著的。無論現在這個企業趨勢和盈利是怎樣的,只要這個領導是積極的,我就相信這個企業能逆勢而上。
經濟視點報:現在中財創投還是基于你個人的魅力和關系來運營的,如果有一天你退休了,這個公司要怎么繼續下去?
王平:你是說怎么打造百年老店嗎?實際上到達一定的層次以后,公司就會有一個完整的經營體系,沒有我也可以繼續,我也就可以漸漸淡出了。我能管理現在的事情,可不能管理我百年以后的事情。但在中國百年老店大都是名存實亡的,內部機制其實已經變了,留下的也只是名字而已。
經濟視點報:你覺得你現在的事業做得算成功嗎?
王平:我現在做的微不足道,就是干點自己喜歡干的事。也許有一天會有人覺得我做的挺大,那也是因為我可能影響了一些人對資本的觀念。我總結了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資本高,只有資本市場才會創造財富奇跡。
“內心里我更傾向于當個謀士”
經濟視點報:平時對下屬采用哪種管理模式?
王平:我更傾向人性化管理,當然也并非完全放松,只是相對更加溫和而已。
經濟視點報:在做人做事方面你的原則是什么?
王平:我覺得做人就像秤一樣。我很欣賞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做人就是要不斷地找自己的不足,而不要去挑剔別人的缺點。做人要積極向上,要用最大努力制造多贏。
經濟視點報:你覺得自己是哪種性格的人?
王平:我其實小時候不喜歡說話,現在是因為身份原因不得不轉變。曾經有人有送過我一個外號“南陽臥龍”,我很喜歡,內心里我更傾向于當個謀士。
經濟視點報:你覺得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么?
王平:勤奮,這個勤奮主要體現在思考方面。遇到問題,都會先考慮自身問題。我覺得只要一直能保持這樣的想法,就超越自我。
經濟視點報:有沒有總結過自己身上的缺點?
王平:我一直覺得我不適合做生意,文人情結太重,可是又不得不做商人,所以就有時會很累。很多方面都不能協調,太注重人情。之前我還開過玩笑說我要是當作家一定是第二個曹雪芹。
經濟視點報:退休之后有沒有想過做些什么?
王平:我想過這個問題,到時候我一定是回到自己的園子里寫書,我連書名都想好了,就叫《地球公平說》。
經濟視點報:主要寫什么?
王平:我就是覺得人生下來就不平等,中國人多資源少自然就不會公平。有點“憤青”的意味吧。像澳大利亞那樣,資源人員重新分配,自然就公平。我也希望中國能夠這樣。
經濟視點報:有沒有想過什么時候退休?
王平:這個具體時間我沒有想過,但是我肯定不會在身體累到不行的時候還不退休,這就看個人的心境了。退或不退只是一念之間,存乎于心。
經濟視點報:有沒有什么你特別欣賞的一句話?
王平:我覺得人在不同時期會欣賞不同的話。比如說我欣賞過愛因斯坦的“多么希望有一個小島,上面住的都是智慧和善良的人們。”年輕時我喜歡“超越自我”這句話,后來我還喜歡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覺得沒有一句話是能讓你信仰一生的,在某一階段會有特定的一些感悟。(原標題:王平:中原資本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