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屯子鎮鄭廠村一位石雕師傅在雕石獅。(淇河晨報記者 趙永強 攝)
走進?h屯子鎮,你立時會被鎮上大大小小的石雕所吸引,耳邊不斷傳來“叮叮當當”悅耳的錘聲,活靈活現的石獅、栩栩如生的神龍、古樸雅致的涼亭……巧匠手中的石雕遠銷國內外。石雕專業村鄭廠村、鎮區石雕一條街和遍地的石雕企業,清晰地呈現了?h屯子鎮石雕文化的現狀。你可以十分直觀地了解到屯子鎮石雕文化藝術的悠久歷史,飽覽石雕藝人的精湛技藝,體味浚縣人對石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小錘下 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
?h屯子鎮的石雕歷史追溯至西漢,興盛于唐、宋、明、清。傳統產品石獅、石碑等素以刀法精湛、風格古樸、造型優美而自成一派。1973年在鄭廠村西善化山上發掘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畫像石,圖案華貴,刀法精湛,印證了屯子鎮悠久的石雕石刻歷史文化。北京故宮、開封龍亭、明皇極殿、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著名建筑物都閃爍著?h屯子石雕石刻工藝的光華。在獲多項殊榮后,2011年屯子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12月6日,在屯子鎮石雕發源地鄭廠村的街道旁,三三兩兩的石雕藝人在專注地忙碌著。傳承人張國田向記者介紹,屯子鎮的石雕孕育于善化山、象山和陳山所蘊藏的青石。這種青石質地細膩,柔軟易刻,適于精雕細琢;耐風化,可以保持長久的原始風貌;色澤純正,雕刻出來的產品風格古樸大方。石雕手藝在村子里代代相傳,成為村民的謀生手段和看家絕活兒。無論老人還是年輕人,都對青石、石雕有著揮之不去的深厚情感,摸著石雕,就像是守護著家傳寶貝。
石雕傳承的代表人物張學英,生于屯子鎮鄭廠村的一個石雕世家,其祖父張鴻亮是清末民初的老一輩石雕藝人“御石匠”,專為皇宮雕刻。父親張太平參加了中山陵和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英雄紀念碑及以后的十大建筑工程中石雕的雕刻。張學英本人在石雕藝術上頗有建樹,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其作品鸛雀樓石雕工程榮獲魯班獎,石雕獅子被評為河南省知名文化產品,十二生肖坊榮獲設計專利。
如今,張學英的徒弟中有不少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從十幾歲開始學起,堅持至今。石雕工作是室外作業,風吹日曬,一年四季從不停歇,每天都要從天亮干到天黑才收工。辛苦的活計在傳承人眼中卻是快樂的,他們起落著小錘,精雕細琢每一塊石頭,耐心打磨每一處邊角。在錘子的叮當聲中,他們全神貫注地雕刻,傳承、發揚著石雕文化藝術,也寄托著鄭廠村人的希望。
產業中 石雕文化走向新發展
從單個加工到訂單生產,從家庭作坊到石雕產業集聚區建設,屯子鎮的石雕文化在傳承發展中走上了產業化之路。
2010年,屯子鎮規劃建設了石雕產業集聚區,規劃總投資兩億元,計劃占地1160畝。
坐落在石雕產業集聚區的河南運良古建石雕藝術有限公司,是2010年度河南省文化產業示范項目。記者在該公司看到,展廳中石雕作品涵蓋石獅子、石牌坊、石亭、古建欄板、壁畫石雕、人物等50多個種類100多個品種,精美絕倫,讓人贊嘆不已。展廳后的工地上,開采出的石料先由航吊放置在地面上,供石雕藝人量尺寸、切割,再進行雕刻和打磨,完成后裝車送貨。
目前,石雕石刻產業已成為屯子鎮的主導產業,全鎮有規模較大的石雕石刻加工企業10余家,中小型石雕石刻加工企業60余家,從業人員9000多人,專業營銷隊伍分布于全國20余個銷售網點,產品遠銷西藏、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出口至德國及整個東南亞地區,實現年銷售收入1.4億元,年創利稅4800萬元。
探索中 繼續提升壯大
古樸厚重、剛直簡潔的石雕群,集中規劃的石雕產業集聚區,歷史文化與現代市場需求的結合,使?h石雕走上了產業化道路,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屯子鎮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鎮共有石雕石刻從業人員近萬人,多以家庭作坊為單位分散生產,集生產、銷售、展覽、學習培訓、石雕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較少,要形成上規模的集雕刻加工、批發、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產業鏈,還要持續整合資源,加強培訓。此外,大師級的石雕技術人員少,石雕產品大部分依照客戶訂單進行制造,沒有專門的創意設計機構,產業鏈條中缺乏創意設計環節。產品多為石碑、石獅、欄板、臺階石、路邊石等,缺乏高品位的藝術欣賞類產品,有的還局限于大眾裝飾層面,加工粗糙,更大的城市和旅游區市場未打開。他們還將造就一批善于運作企業的文化經營者,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優勢,形成獨特的品牌優勢。(鶴壁日報記者 解靜怡)【原標題:千年石雕 千年文化——?h屯子鎮石雕文化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