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會展中心,“咕咕咕”的聲音不時傳入人們耳際。循聲找去,在一個標注著“泥玩宋”的展區前,擺滿了一排排栩栩如生的彩繪小動物,公雞、老虎、兔子、小鳥等。據老板介紹,這些叫泥咕咕,對著它的小孔吹氣,就能發出“咕咕咕”的聲音了。
泥咕咕是河南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咕咕”。據《資治通鑒》記載,隋末李密率領的瓦崗軍曾在古黎陽,也就是現在的浚縣與隋軍大戰,為紀念犧牲的將士和戰馬,軍中一些心靈手巧的人用當地的黃膠泥捏成泥人、泥馬表示懷念之情。后來,軍中一些人員就地安置,這門手藝便流傳了下來。2006年5月20日,浚縣泥咕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特博會參展的是浚縣泥咕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小龍,“泥玩宋”是他的父親。他父親本名宋學海,因擅長捏制泥人、泥馬和十二生肖,且仿之有聲,似婉轉鳥鳴,被人尊稱為“泥玩宋”。宋學海現任浚縣泥塑藝術研究會會長,其泥塑作品榮獲國內外十幾項金獎、銀獎并被中國美術博物館、河南博物館等多家單位收藏。
宋小龍介紹,浚縣泥咕咕主要是用當地黃河河道里挖出的黃膠泥捏制,手藝人將黃膠泥加以晾曬,使其曬干曬透,然后加水攪拌,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待泥團變得柔軟細膩時,就可以進行塑形。一般的泥咕咕都是手藝人用手指捏制出來的,邊捏邊塑形,中間做空。成形后,用一根他們稱之為“扎棍”的工具,雕畫出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的花紋。然后再根據其形狀,在不同的部位打眼通孔,用嘴就能吹出不同的聲音。塑形完成后,在各個部位涂上不同的顏色,一個惟妙惟肖的泥咕咕就做好了。
浚縣泥咕咕的特點是以黑色打底,講究大紅大綠,用色大膽,色彩明艷。其造型古樸拙雅,尤其是小動物的造型(如上圖),大受人們的喜愛。
宋小龍夫婦倆這次共帶了大小1000多件泥咕咕作品,展會第一天,大件就被搶購一空,小件每天的銷售量也在一二百件左右。宋小龍說:“這次受邀來參加特博會,感到很榮幸。等展會結束,希望到靈寶、澠池、盧氏看一看,感受下豫西地區的風土人情。”【原標題:聆聽泥玩咕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