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名人名家 >> 身邊名人 >> 瀏覽鶴壁

九旬抗戰老兵十萬字憶自己戰爭年代 自愿捐贈遺體

2013/9/9 9:52:58 點擊數: 【字體:

九旬抗戰老兵十萬字憶自己戰爭年代 自愿捐贈遺體
圖為康建平老人(右) 和大兒子康大選(左)

    康建平,1922年出生于河南鞏義。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9年來到鶴壁支援建設,1984年離休。8月20日,在鶴翔西區家屬樓,記者見到了正在做針線活的康建平老先生。

  由于天氣炎熱的原因,一進門看到老人著裝很清爽。見到記者,老人很嚴肅的訓斥兒子為什么不提前告訴他記者要來,穿這樣子很不尊重記者。康建平的大兒子告訴記者,父親雖然腿腳不便,聽力下降,但思路非常清晰,并且是一個很注重禮節的老人。

    從不向組織提要求

  “我父親從來不向組織提一點點要求。在孟良崮戰役中父親摔傷,轉業一年后左髖骨上方長了個茶杯大的膿包,當時就診時查出有17節椎骨有問題,醫生說可能一輩子都要躺在床上,可是父親相信自己可以戰勝病魔。在醫院治療了三年能從床上站起來,父親就要求出院。他說,‘我不想后半輩子靠國家養,花國家的錢心疼。就算出去看大門也是為國家做貢獻,我還年輕即使殘疾也依然可以為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個時候,哪怕自己的坎兒比較難過,也會向領導和組織說自己能行。多次上級要求升職漲工資,他都拒絕了。不要殘疾證,不升職。他說,‘我是一名普通老兵,黨只給了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權力,卻沒有給我搞特殊化的權力’。父親的熱心腸、低調,永遠保留著戰爭年代的一股子沖勁和韌性,生怕給組織找麻煩。” 康建平50多歲的大兒子康大選說。

  永葆本色 十萬字回憶自己的戰爭年代

  就像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主人公石光榮,康建平老人似乎一生都沒有走出革命戰爭年代。

  “父親喜歡寫作,參加抗戰時就開始拿起筆桿記錄他想寫的話,直到現在仍然保留著那時候的筆跡”。從2005年開始,康建平每天堅持寫1000字左右,孩子們幫他搜集資料,改錯,打字。2012年完成了一部十萬字左右的《風云錄》。康建平老人告訴記者:“我是革命戰爭的幸存者,參加過無數次戰斗,很多戰友都犧牲了,作為一位幸存者我很珍惜,我想把我的經歷寫出來,希望后代不忘祖先,不忘歷史,不忘祖國。”

  遺體是最好的醫學課本

  1959年,按照上級的安排,康建平來到鶴壁。“荒山坡,老狼窩”,這是許多援建鶴壁的外地人對鶴壁的第一印象。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鶴壁市衛生學校在這里成立了,康建平擔任第一任校長。在醫療機械簡陋的條件下,衛生學校老師開設了門診,為附近百姓免費治病。就這樣,康建平他們培養了100多位醫學人才。隨后幾十年,康建平先后到其他部門工作,1984年離休。

  康建平老人告訴記者,由于在衛校工作過,他深知“遺體是最好的醫學課本”,對于醫學院學生來說,解剖是必學的課程,如果沒有標本根本無法更深入研究學習。可是由于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影響,國人對遺體捐贈的愿望較低,供醫學院學生學習的標本非常稀缺。為了能幫助別人,康建平老人決定捐獻自己的遺體。為此他曾聯系過他的一些學生,但被告知鶴壁市目前沒有能夠接收捐贈遺體的單位。

  康建平老人希望通過大河網能夠幫助聯系上可以接受他捐獻的遺體和器官,完成他的“中國夢”。捐贈遺體后,康建平老人只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希望我的遺體被使用三年后,火化掉,然后把骨灰交給我的孩子”。 (記者 王曉飛)【原標題:九旬抗戰老兵十萬字憶自己戰爭年代 自愿捐贈遺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 2013年08月21日
0
下一條:鶴壁王玉榮:多次向災區捐款上一條:沒有了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