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西順雖已到杖國之年,但對種花、養鳥、根雕、石雕很有興趣,他的生活豐富多彩。10日,記者見到了75歲的邢西順老人,一說起他的愛鳥、根雕和石雕,這位老人的話變得多了起來。
他總是閑不下來
1939年,邢西順出生在山東省的一個普通家庭,18歲那年,他加入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邢西順回憶,當時他隸屬于坦克部隊,在朝鮮待了一年后,隨部隊來到安陽繼續服役,直到1960年他轉業來到鶴壁礦務局扎下根。
邢西順說,幾年的部隊生活,讓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到現在還堅持每天早上4點起床,然后和老伴兒出去跑步。有個健康的身體,才能保障生活的質量。”邢西順說。
“種花、養鳥都需要細心和耐心,部隊生活培養了我的意志。”邢西順說,基于在部隊養成的習慣,平日他最喜歡和鄰居聊天,而且討論的都是國家大事。邢西順是個閑不下來的人,這也是他老年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
醉心于根雕
邢西順說,他喜歡選擇被石頭擠壓生長的樹根做原材料,這樣的樹根身形奇特,能激發他的想象力,把它雕刻成多種多樣的事物。邢西順利用樹根的奇特形狀為自己做了個觀賞花架。
“有一次我到周邊村子找樹根,在一位農民朋友的菜園子里看見了一塊堵圍墻用的樹根,形態非常奇特。后來,我用自己雕刻的拐杖換來了那塊樹根。”邢西順說:“說起這根拐杖,還有一段故事呢,當時我路過一塊田地,看到有個人在路邊休息,身邊放著七根木頭,質地相當好,我挑選了幾根,想買下來,但是當對方知道我愛好根雕后,就是不收錢,非要送給我,我感覺有些過意不去,就只拿了一根。”
邢西順說:“做根雕‘寧做減法,不做加法’,當我相中一塊樹根時,它已經在我心中有雕刻的雛形了,在雕刻過程中,盡量不添加外在的東西,也不浪費木材。”
在邢西順家中,有一座根雕,刻的是四只迎接春天到來的仙鶴,它們張開嘴飲著春露,栩栩如生。在仙鶴的身上,有幾塊黑色的斑紋,一問才知,原來這是木頭被燒黑的痕跡,“當時這塊兒樹根被村民當柴火燒,我看它形狀奇特,就從火堆里撿了出來,根雕完成后,這幾塊兒黑紋恰好與仙鶴身上的黑色羽毛相得益彰。”
又愛上了石雕
“后來接觸石雕,主要是因為搬到淇濱區后,樹根不好找了,加上很多朋友會送我一些好看的石頭,我就開始做石雕了。”邢西順說。
因為材質的原因,雕刻石頭費的心思較大。在邢西順家中,擺放著綿羊、峭壁之類的石雕作品,一件作品可能要花費他好幾個月的時間。
邢西順說,雕刻也和心情有關,“哪天感覺靈感來了,我就多雕刻會兒。”邢西順每得到一塊石頭,就會思索好幾天,從每個角度觀察石頭的形態,感受這塊石頭像什么,可以把它雕刻成什么。
“目前我在做一只金錢龜造型的石雕,當時我第一眼看到這塊石頭時,就想到了金錢龜這個造型,因為石頭表面有很多圓球狀凸起的小石堆兒,把這些小石堆兒打磨平后,就可以雕刻出金錢龜的形狀了。”邢西順說著,又拿起砂紙打磨起這塊石頭來。
做好石雕后,要用化學藥品清洗掉上面的土,之后還要用刷墻用的粉面刷一遍。“刷粉面是要將石頭上的一些小坑填滿,這樣看起來會平整一些。”邢西順說,光是刷油漆就要刷好幾遍,把漆刷好能讓石頭看起來又光又亮。
“越奇怪的石頭,我就越是喜歡。拿著我的工具對它改造一番,特有成就感。”邢西順笑著說。
家人都很支持他
記者見到邢西順時,他正坐在樓道口打磨他的石雕,暗灰色的舊夾克上沾滿了打磨石頭的白色粉末,腰間系著一條圍裙。
邢西順的老伴王秀英說:“他的衣服每天都得換,就算外面穿著工作服,石頭上的粉末和泥土還是會鉆到衣服里。”
家人都非常支持邢西順做雕刻,王秀英經常和邢西順一起去挖樹根。“記得有一次找到一塊大樹根,我倆硬是一路把它扛回來。”王秀英笑著說,回想起這么多年和老伴一起找樹根的日子,為了不傷害樹木,他們都是選別人用來燒火做飯的木頭,或是山坡上無法繼續生長的樹根做原料。這么多年的堅持,王秀英說她很佩服邢西順的毅力。
邢西順說,不只是老伴支持,孩子們也很支持。每次孩子們外出時,如果看到好看的石頭或木頭,都會給他帶回來。“做根雕和石雕需要很多工具,如果有工具用壞了,孩子們就會幫我換新的,孩子們總是喜歡把我做好的雕刻拿走,放在家里當裝飾品。”
因為平日的工作場地在樓道口和地下室,鄰居們都知道邢西順愛好雕刻。鄰居王先生說“他家的地下室里擺滿了雕刻好的作品,形態各異,特別好看,我很佩服他。”
邢西順說,正是因為家人的支持,他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看著邢西順硬朗的身體,燦爛的笑容,我們能感受到老人對生活的熱愛。【原標題:醉心于根雕,又愛上石雕 一位七旬老人的雕刻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