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浚縣黎陽街道辦事處西屯村有一位年輕的木雕藝人,雖是農民出身,但執著于木雕藝術。他從17歲時開始學習木雕,至今已經雕刻了13年。他的木雕工藝因其精美傳神的工藝已遠近聞名。
11月26日,記者在浚縣黎陽街道辦事處西屯村找到了木雕藝人張中亮的家。這是一處典型的農家小院,門楣匾額上“厚德載物”四個大字首先映入記者眼簾。院落墻壁上懸掛的各式木雕壁畫讓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沉浸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
木雕夢:成為一名藝術家
眼前的張中亮不善言辭,為人謙虛。“平時都和木頭打交道,很少與人交流。”談起自己,張中亮顯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從小就喜歡畫畫、雕刻,成為一名木雕領域的藝術家是他從小的夢想。
記得小時候,大伾山半山腰處住著一位雕花老木工。每次上山,他都會看到老人專注地在木頭上雕刻,他也會停下來,站在一旁,一看就是半天。一塊普通的木頭,在老人靈巧的手下竟然開出花來。他看得入了迷。
“我想跟你學木雕。”張中亮說。
“你還小,先好好上學吧。”老人笑著說。
“那我長大后跟你學。”張中亮一臉認真地跟老人交談著。
從那以后,長大以后做木雕的夢想在張中亮心中生根發芽。每當看到路邊的木頭、小伙伴丟掉的橡皮,他都會撿起來。放學后做完作業,就用削鉛筆的小刀在橡皮、木頭上雕刻。也不知道雕了多少個橡皮,刻了多少塊木頭了。“只記得當時雕得不像樣,試雕了多少回也沒有雕成。”張中亮笑道。
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對木雕的喜愛,學習木雕的信念反而在他心里瘋長起來。1999年,初中畢業的他開始學習美術,后來拜師學藝,這一雕就是十幾年。
“木雕應該傳承下去”
他指著鋪滿院落一角的木頭說,這些是椴木、紅木、楊木,因木質細膩、軟硬適中,是最適宜木雕的材質。記者看到,在他家堂屋的案幾上擺滿了他創作的各式木雕工藝品。有工藝字畫、龍鳳宮燈、雕花垂簾、匾額壁畫、木雕人物……作品有散花的仙女,有捧腹的彌勒佛,有九龍戲珠,雕工細膩、栩栩如生。這些作品往往要雕刻20多天才能完成,就像是他的孩子,花費了他太多心血。
雕刻出一件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創作作品之前,他要在心里打幾遍腹稿,然后將心中要雕刻的圖形畫下來,感覺滿意了才開始雕刻。一件木雕作品的誕生,要經過落底、打胚、修光、細雕、打磨、上漆十幾道工序。沉浸于雕刻中的他,常常會忘了時間,一雕就是一整天。“雕出一件滿意的作品,比啥都強。”張中亮笑著說。
張中亮說,村里很多人都認為學木雕是不務正業,沒啥用,還不如出去打工。可他總覺得木雕這種傳統工藝,應該傳承下去。在過去,木雕是傳統木工里必不可少的,家家戶戶的房屋梁棟、窗欞,以及家具、案幾都需要木工雕花。據浚縣一些老藝人講,以前浚縣城內有很多雕刻技藝精湛的老木工,隨著后來現代建筑及現代家具流行,傳統木雕漸漸退出市場。雕花木床、雕花案幾、雕花垂簾漸漸成為古董擺進了博物館。
在他的木雕工作室里,是一幅正待完成的“富貴花開”的木雕壁畫。壁畫旁邊散落著各式各樣的木雕工具。“這些是線刀、圓刀、平底刀、修光刀、打胚刀等,有二十多種。”張中亮介紹說,在木雕創作中,“三分手藝七分家什”,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藝。記者注意到,壁畫旁邊的墻上有四個用毛筆書寫的大字“臥虎藏龍”。張中亮說,這是以前練習雕刻時用來激勵自己的座右銘。
“我準備雕刻出更多的藝術作品,繼承傳統的木雕技藝,讓木雕這種古典藝術走進千家萬戶。”作者:馬珂【原標題:木雕藝人張中亮:把夢想刻在木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