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47年5月2日,解放軍攻克湯陰城,在湯陰戰役中犧牲的33位烈士被就地掩埋在了故縣村旁的戰地醫院附近。
1977年的春天,幾個步履蹣跚的老太太結伴兒來到這里尋找親人的遺骨。30年的時間讓這些掩埋著烈士的墓地面目全非。面對這些尋親未果的老人,43歲的唐俊花做出了鄭重的承諾——為烈士守墓。
為了這個承諾,他堅持守墓35年,從一個滿頭黑發的中年男子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
□晨報記者 渠穩 見習記者 田思民/文 趙永強/圖
戰地醫院的見證者
2012年11月8日15時許,記者來到唐俊花家,他的老伴兒郭鳳云告訴記者,唐俊花一大早就下地干活了。“自從烈士遺骨遷走后,俺老頭兒難過了一個月。”郭鳳云說。
在唐俊花的侄女婿唐衛清的帶領下,記者走了四五公里土路,找到了正在地里忙碌的唐俊花。
1947年解放湯陰時,唐俊花才13歲,他親身經歷了那場戰役。
“我是土生土長的故縣人,解放湯陰時,解放軍的戰地醫院就在故縣村。”唐俊花說,戰役打響后,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槍炮聲響個不停,敵我雙方的炮火把天空染成了橘黃色。“因為外面打仗,俺媽不讓我出去亂跑,可是透過紙糊的窗戶紙,我還是看到不斷有傷員被送到我們村附近的醫院。從前方送來的傷員滿身都是血,有的腿都被炸斷了,還有的傷員半張臉被炸得血肉模糊……”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唐俊花的眼里閃爍著淚光。
當年,13歲的唐俊花總趁母親下地干活兒時,和小伙伴們一起到戰地醫院附近玩耍。“醫院里的傷員可多了,幾間屋里躺滿了傷員,總能看見穿白大褂的人進進出出。醫院的小院兒里掛滿了包扎傷口用的白布條。”唐俊花說,在戰地醫院附近玩的次數多了,一些傷員總會讓他吃上幾口病號飯。“說是病號飯,其實就是山里的柿子曬干后磨成粉,然后在鍋里炒一炒。柿子吃多了‘心沉’,柿子面雖然能填飽肚子,但是吃多了胃里不好受。”唐俊花說,當時的傷員能吃上柿子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湯陰被解放后,那些戰死的解放軍戰士被就地掩埋。“埋人的時候,我和俺娘還有村里很多的人都去了。下葬的時候,很多人都哭了,不少人還幫解放軍挖坑,下葬后填土。”唐俊花回憶說,為了便于家屬以后尋找親人的遺骨,醫院的領導還交代其他人給這些陣亡的戰士每人用木頭立了一塊墓碑。“戰爭年代哪兒有錢立石碑啊,都是用木頭代替。可是沒過幾年,這些用木頭做的碑經過風吹雨淋,都爛到地里了。”唐俊花說,雖然木碑上刻有烈士的名字,但他不識字,不知上面具體寫的什么,久而久之,這些烈士就成了無名英雄。“剛埋過這些烈士的頭幾年,每到過年,村里還有人去墓地上墳,后來逐漸沒人去了。”唐俊花說。
一諾堅守35年
1977年春天,唐俊花所在大隊的地被劃到了烈士墓的附近,為了多掙工分,唐俊花每天一大早就背著鋤頭去干活兒。“一天,我正在鋤地,看見幾個老太太在墓地旁邊轉悠。”唐俊花立刻上去詢問:“大娘,您找啥了?這里是烈士墓地,沒有值錢的東西。”唐俊花說,他不想讓陌生人打擾烈士的清靜。“大侄子,俺幾個人步行百十里地才找到這兒了。俺從當地民政局打聽到,俺家那口子就是在這兒犧牲了,俺想把他的遺骨弄回去,入土為安,逢年過節好讓孩子們給他上墳。可找了一圈兒,啥也沒找到,這可咋辦啊!”當時,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說著說著就痛哭起來。
這位老太太告訴唐俊花說,他們已經在這里找了一晚上了,只看到幾十個墳頭,可究竟哪個墳埋的是他們的親人,卻一點兒線索也沒有。
唐俊花說,當時距離湯陰戰役已經過去30年了,經過風吹日曬,烈士的墳頭越來越小,木頭做的墓碑早已腐爛,再也分不清哪個墳是誰的了。面對步行百里到此尋找親人尸骨卻一無所獲的老太太們,唐俊花心里很不是滋味。“烈士們為了國家把命都丟了,如今他們的英魂連家也回不去,他們的子孫想上墳都不知道去哪兒拜祭。”唐俊花說,想到這些,他對幾位老太太鄭重承諾:“大娘,你們回去吧,幾十年過去了,想找遺骨也找不到了。不過你放心,以后逢年過節,我去給他們上墳。”唐俊花堅毅地吐出這短短的幾十個字。
“俺叔也是解放軍戰士,自從參軍就一直沒回來,后來才知道在解放鄭州時犧牲了。俺奶奶聽說俺叔死了,快把眼哭瞎了。解放后,俺爺和俺爹跑到鄭州三四趟才把俺叔的遺骨起回來(俗語,遷移),總算入了祖墳。對俺農村人來說,葬到家里才叫入土為安。”唐俊花說,他能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苦。
為了安慰這幾位老太太,唐俊花還將家里為數不多的幾個白面饅頭給了這些老太太。“回去吧大娘,這點兒糧食帶著路上吃。上墳的事就交給我吧。”
看著幾位老太太離去的身影,唐俊花暗暗發誓一定要堅守承諾。也就是這句對烈士家屬們的承諾,唐俊花默默地堅守了35年。
風雨無阻的守墓人
也就是從1977年的春天開始,唐俊花義務當了35年守墓人,他從一個一頭黑發中年人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者。
2012年的清明節,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天剛亮,唐俊花就挎著籃子來到了烈士墓地。他的籃子里裝滿紙錢,還有各種各樣的供菜。“叔叔、大爺們,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來給你們上墳了,聽區民政局的領導說,過一段時間就要把你們遷到石林的烈士陵園了。60多年過去了,你們再也不用待在這里風吹日曬了,你們總算有固定的家了,以后我再想看你們可不像現在這么容易了。”唐俊華拿著一把鐮刀,一邊清理墳周圍的雜草,一邊自言自語道。
清理完雜草,唐俊花開始給這些墳頭添土。“這里有33座墳,埋著33位烈士。這30多年的時間里,我已經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了,他們就像我的親叔叔一樣。”唐俊花對記者說。
唐俊花的侄女婿唐衛清告訴記者,30多年來,每逢清明節、農歷十月初一和過年,唐俊花就要到烈士墓地祭拜。平時只要有時間,他都要去那里走走。
“俺姑父今年已經79歲了,家里人覺得他年齡大了,都勸他少到墓地去,可是他不聽,誰勸他,他就跟誰急。家里人索性都不說他了。”唐衛清說,姑父唐俊花掃墓是在做善事。
看到唐俊花給烈士守墓35年,村里的一些老人跟他開起了玩笑,“老唐,小心有人說你破壞烈士墓地,把你抓起來。”唐俊花聽到這些話,總是一笑了之:“我是給烈士守墓,我在做好事,我不怕被抓。”
唐俊花35年如一日地堅持給烈士守墓,無論刮風還是下雨從沒間斷過。從他家到墓地的路有兩公里,這條路唐俊華走了無數遍。2008年的春節,下了兩天兩夜的大雪阻斷了唐俊花上墳的路。“咱過年,烈士們也要過年,我不能不去。”在家人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唐俊花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踏上了掃墓之路。“我姑父路過一條小河的時候,腳下一滑摔了一跤,傷了右手,他還堅持去墓地,用左手給33個墳頭清理積雪。”唐衛清說,唐俊花從上墳回來后,整整一個月無法用右手拿筷子吃飯。
“咱是莊稼地里長大的人,要重承諾。既然當初答應那幾位老太太,咱就不能失信于人。就算有一天我再見到那幾位老太太了,咋也說得起話了。”唐俊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