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碑”是淇縣名勝之一,原在北關八角樓西祖師廟內,文革中被推倒砌在農機公司井臺上,1984年4月遷入摘星臺公園,并復制完好。碑身高1.78cm寬86cm,厚18cm,碑座寬102cm,高15cm。碑圓首上端一行橫字,再不來了。下面是兩個醒目大字:扯淡。這就是“扯淡碑”的名稱的由來。中間豎刻一行大字:泰極仙翁脫骨。其左右兩邊小字為: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訪道云夢修真,事跡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翁;生不言壽,莫考其紀,或曰一十有二紀卒,曰然四空門人,清琴棋書畫,抱病老人立。碑陰三行行草銘文,中間大字為:為善最樂。左右兩側小字是: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鬼神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在虛靈自然間。此碑雖不高大,造型又不奇特,做工又不精湛,卻聞名遐邇,來淇觀賞者絡繹不絕。這是為什么?因其上有“扯淡”二字。相傳墓主人叫沐懷古,是明朝一個忠臣,因受朝中奸臣陷害,全家問斬,其仆人念其是忠臣,愿替主死。沐懷古得以化裝成一個道人,擔兩棵松樹逃出北京,來到淇縣最后在北下關祖師廟內定居下來。但思念親人和仆人。建造了一個的八角樓,當想他們時,便登樓
向北遠眺,以示安慰。年復一年,春去秋來老將至,他感到報國無門,報仇不能,空活一世,臨死前提筆寫下“扯淡”二字,并寫下前面所寫的碑文。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可惜《淇縣志》上沒有記載,又沒有其它文獻資料可查,所以不能作為依據,只能就碑文加以剖析,談談我們的愚見。
剖析碑文與美麗的傳說,格格不入。碑文好像是大徹大悟之語,實則是文字游戲而已,因其藏頭露尾 ,撲朔迷離,使許多人對它產生了興趣,多粉飾溢美之詞,而抹拋開了碑文本身。
現就主要碑文剖析如下:“翁燕人水木氏’即墓主人是北京人,姓沐,叫什么名字不知道,道號‘泰極仙翁”。“生不言壽,莫考其經,或曰一十有二紀卒。”紀是古代計年的單位,十二年為一紀,那么沐氏活了144歲。什么時候到淇縣呢?“明末甲申訪道云夢修真”,明末甲申當是明代崇禎甲申17年,即公元1644年到淇縣云夢山修造。“事跡已詳載,甲申記矣,予等不敢再贅。”審對身世有意回避,并道出了沐氏來云夢的隱情。明末甲申正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滅亡的時候。就是這一驚天動地的大事,故“予等不敢再贅”。在這個時候跑到淇縣“云夢修真”,正說明沐氏懾于農民運動的聲威不得已而為之。也告訴我們他的身世,不是明朝勛臣沐英的后裔,就是統治階級的一員。因農民起義,不僅推翻朱姓皇帝,同時也把統治階層打翻在地。這就觸犯了沐氏的利益。破壞了他們的人間天堂,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所以他們農民起義恨之入骨,怕得要死,為了躲避“災難”,才到云夢這個“世外桃園”棲身,伺機東山再起,奪回已失去的天堂。但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盡管他活了144歲,也不能達到其目的。因此道號叫“泰極仙翁”也就不足為奇了。“泰”是易卦名,乾上坤下,為上下交通之像。否與泰是對立的兩個概念和兩種境界。既然是“泰極”就要走向其反面,泰極否來,非常合乎自然辯證法。由于對農民起義的刻骨仇恨和不滿產生的消極避世思想,是再明顯不過了。碑上的“再不來了”,“扯淡”,相傳為沐氏生前所撰,這完全是可能的。因為李自成起義使他從天堂上跌落下來,訪道云夢再作掙扎又不如愿,最后只得發出徹底的絕望悲鳴。
人有哽把“扯淡碑”和“一捧雪”拉扯在一起,純屬子虛烏有。這樣既輕率又不嚴肅。單從時間上分析根本就不照號。“一棒雪”寫的是明朝中期嚴嵩(1480—1596)、嚴世蕃殺王忬的事件;“扯淡碑”卻是明末甲申(1644年),他自成起義軍浩浩蕩蕩進北京,沐氏逃出,跑到“云夢修真”之事。把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硬拉到一起,還有什么歷史的真實性呢?至于其它的情節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從以上剖析來看,“扯淡碑”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偉大的力量,推翻了明王朝,震懾了整個封建統治階級。從這個意義上講,“扯淡碑”仍不失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它從反面為我們研究明末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