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走進鶴壁 >> 印象鶴壁 >> 瀏覽鶴壁

探究浚縣大石佛歷史命運

2013/10/14 10:30:34 點擊數: 【字體:

  2011年5月28日,河南浚縣大佛高峰論壇隆重召開??h大佛開鑿于十六國后趙石勒時期,高22.29米,距今近1700年,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美譽,被專家稱為“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洞髞膳c浮丘》一書作者任思義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談談浚縣大石佛的創鑿年代》的論文,通過對?h大佛的座落位置、地理環境,現存狀貌、時代風格,文獻資料記載、歷史考證三方面的分析來考證大佛的建造年代。

  一、座落位置、地理環境

  大石佛座落在?h城東南二里許的大伾山東崖,面向偏東南,目注黃河故瀆。

  大石佛,古稱大佛巖,俗稱鎮河將軍,倚山鑿就,高與崖齊,實測22.29米,巍然坐于七丈高的大佛樓內。“八丈佛爺七丈樓”,遐邇傳奇。大佛樓,原為北魏時期的七層高閣,隋、唐、后周均有重修。元末,毀于兵燹,F今的大佛樓為明代正統十年所建。

  大佛樓前即天寧寺。天寧寺,后周以前名大伾山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坐西向東,F存有山門遺址,遺址前有“七十二磴”,是大伾山寺的登山石階。原來的大佛閣便是大伾山寺的最后一座佛殿。

  1963年文物普查時,曾在“七十二磴”兩旁的地下發現一對石獸,據專家鑒定,它是北魏早期的遺物。石獸的發現,不僅揭出了天寧寺的始建年代,也為大石佛的生年提供了旁證資料。

  二、現存狀貌、時代風格

  大石佛是一軀善跏趺坐式的大彌勒佛像。其現存形象是:頭部螺發,面方頰圓,略呈梯形。額間有“白毫相”,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齊挺,脖頸較長,有三道肉紋。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肱前舉,手心向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雙領直垂。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蓮。五趾平齊,腳面平直,線條粗略。大石佛的外身泥皮彩繪已大部脫落,露出石刻的原貌。按其雕刻的紋路,屬于直平階梯式刀法,但在轉彎處有突起的圓棱。從大石佛的整軀造型輪廓來看,呈△形,似是比例失調,表現出早期造大像的不成熟性。

  從大石佛自身所提供的時代特征來看,很不一致,有早期,也有晚期。△形體、方墩座、平挺肩、長脖頸、平板腳等,應屬北魏早期甚至更早一些的特征。特別是腳踩仰蓮,在全國造大像的歷史上還是獨此一例。而雙襟直垂服飾,則是北魏太和服飾改革以后的形象;螺發及脖上的三道肉紋,更是隋唐晚期的形象。這種混雜的自身形象特征,使人一時難以作出結論。經研究,認為那些晚期形象為后人改造所致(詳見后文)。特別是元代末年,紅巾軍至浚,將庇護大石佛的七層高閣,投以無情烈火,大石佛的部分軀體必致燒壞而崩裂脫落。后人無法補綴,故而才加以改造并糊以泥皮彩繪,大石佛的原始形象便失真了。但是大石佛整軀輪廊是無法改變的,如△形體、方墩座,故而還保留著一些原始特征。

  1985年全國部分專家蒞?疾榇笫。參加的人員有,北京大學考古系副教授馬世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丁明夷、文化部文化事業管理局步連升、敦煌石刻藝術研究所樊錦詩(女)、洛陽龍門保管所所長溫玉成、河南石刻藝術館周到以及?h文管會部分同志。大家經過實地觀察,查閱文獻,共同討論,最后把大石佛的下限劃到北齊,一致否定了“為唐代作品”。

  三、文獻資料記載、歷史考證

  有關記載創鑿大石佛年代問題的資料有以下幾種,今加以歷史考證如下:

 。ㄒ唬┟鞔┠昕?h知縣張肯堂所纂的《?h志》(以下簡稱《張志》載:

  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镵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拓跋魏覆以重閣。元末,毀于兵。這個記載有因有果,可惜沒有引出證據。黎陽是后趙的重要都邑,在歷史條件已經成熟的情況下,開鑿大石佛是完全可能的。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石勒死于襄國。在石勒死去的十年之前,后趙對外基本沒有戰爭,與各“酋藩”相安無事,佛圖澄又一向用事,在這短暫的較為安定的環境中,為開鑿大石佛創造了成熟的歷史條件。所以《張志》所記“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镵崖石為佛像……”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相符的。

  佛圖澄發展佛教,一方面憑借石勒的政治威力,一方面又打著“救苦救難”的招牌來博得廣大群眾的信仰。312年至少332年,后趙境內不斷發生瘟疫、蝗蟲、冰雹等自然災害,澄每當聽到這些災情之后,便祝咒、誦經,為百姓禳禍祈福。這些史實,頻見于《后趙錄》,無需舉例。

  當時黃河流經大伾山東。黃河,歷史上稱為害河,在豫北地區為害尤甚。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決宿胥口(在今浚縣西南約25公里),絕于西山,經大伾山東,東北去”。秦漢以來,黃河在黎陽一帶屢決屢潰。長期以來,百姓苦于水患,無力抗拒。把解除水患寄托在天、神身上。佛圖澄抓住了這個地方特點和群眾心理,如驅除蝗災那樣,在大伾山開鑿大石佛“以鎮黃河”,必定取得“萬眾歡呼”。故《張志》所記“镵崖石為佛像”是為了“以鎮黃河”就是這個來歷。

  開鑿大石佛“以鎮黃河”,必是露天鑿成,當時并未建有寺院,F今的天寧寺——始稱大伾山寺,為北魏太和年間(公元476—480年)所建,當時建寺的坐向顯然是服從于大石佛的坐向的。因為佛寺的坐向都是坐北向南,而大伾山寺獨是坐西向東,F存的山門遺址、“七十二蹬”便是有力證據。拓跋魏所建的重閣,必是大伾山寺的最后佛殿。實際上石獸的發現,就肯定了大伾山寺的斷代;肯定了大伾山寺,也就無由否定拓跋魏所建的重閣了;肯定了“重閣”,也就說明了大石佛在建閣以前就存在的事實。

  至于建閣時的社會背景,無需詳查。北魏的統治者大都信佛,興佛建寺成風。孝明帝時胡太后在伊闕建石窟寺歷時二十四年。正光以后,建的佛寺達3萬余所。當時的黎陽亦必望風趨附。按照現存的大伾山寺遺址的布局來看,寺院規模并不宏大,或者不為朝廷舉辦而地方“投資”,這也是不見于史冊記載的原因。

 。ǘ┟鞔尉溉四辍吨匦尢鞂幩氯畋份d:該碑撰者為邑鄉進士孟思,既是本縣人,又是進士,對于大石佛的歷史淵源就可能知道的比較詳確:……蓋有天地,即有此山。至夏,大禹名,《書》曰:導河‘至于大伾’。周之末,以子貢名,(山)東南麓,賜冢在焉。光武(帝),筑青壇(于)其巔,漢以青壇名。唐以大佛名,時,或鑿彌勒之像……。畿南千里而遙,山唯大伾,建寺其上,以天寧名。山有佛,千二百余年,其興廢幾幾。

  前一段,從其連用的幾個“名”字來看,是在于說明大伾山的名稱更替和含義。“唐以大佛名”,即唐時大伾山又名“大佛山”。惟“時,或鑿彌勒之像”一句,令人疑為大石佛為唐人所鑿。但第二段明白指出:“山有佛,千二百余年”。按這個記數上推即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上推一千二百五十年(設為1559-1250=309)正是后趙石勒時期,而不是唐時,這就說明了“時,或鑿彌勒之像”一語,意為:唐時或者有人“改鑿”了大石佛,或者說有人曾作雕鑿加工。因為在同一塊碑上,撰者絕不會前后自相矛盾。再說大伾山上就只有這一個大彌勒佛像,肯定指的不是第二個大佛像。

  孟思寫碑必然有他的史料根據。張肯堂晚孟思71年。孟思只記下一個數字。而張肯堂記的有因有果?梢姟稄堉尽凡皇且罁纤嫉臄祿杂瀭饔,他必是另有依據。

  (三)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天寧寺《準敕不停廢記碑》記載:

  以茲山之足為佛足矣,以茲山之頂為佛頂焉。寺內(即指今天寧寺)有缺落碑銘,載相續年月,儼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首簇連珠,肩偎合璧。

  上述的大意是:高與山齊的大石佛,據寺內的缺落碑銘記載。它的三十二妙相的“相續”年月也有四、五百年了。它的發型是連珠式,服飾是肩偎合璧。只可惜“四、五百年”這個數據很不具體。習慣上認為“四、五百年”應當是接近五百年,如按四百八十年推,(959-480=479)正當時北魏太和年間,這也正與建大伾山寺的時間相接近,與《張志》的拓跋魏覆以重閣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相續”一詞。“相續”佛家語,因果興廢連續不絕之意。按《張志》所記是鑿于后趙,這是“興”時。后趙亡,歸冉魏,冉魏歸于前燕,前燕歸于苻秦。黎陽歸苻秦所有,歷十余年。苻堅(秦王)曾下詔搜寺檢僧,這時大石佛必被冷遇。這應是“廢”時。至拓跋魏,佛事又興。所以這里所說的“相續”年月,應是指的“相續興起”的北魏,而不是創鑿的后趙。這里可以看出嘉靖碑所記的“幾經興廢”正與后周碑所記的“相續”年月相互吻合。

  再者,后周碑所記大石佛的服飾,是“肩偎合璧”,發型是“連珠發”,而今大石佛的服飾是雙領直垂,發型是螺旋發式,這正說明大石佛的形象已非昔貌,定是有人改造過了。而嘉靖碑所說的“唐時或鑿彌勒之像”一語,無疑是唐人曾修過大石佛的,所以,大石佛現存的自身形象混雜,就是這個原因。而后周碑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四、結論

  歸納上述文獻記載:后周碑“秦后著鞭而不動”。證明大石佛在前秦之前就已存在。與《張志》的“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镵崖石為佛像”相一致,又與嘉靖三十八年碑的“千二百年余”時間相同;后周碑記的“傍臨迥漢,顯超岸于當時”,也就是《張志》所記的“以鎮黃河”,嘉靖碑所記的“其興廢幾幾”,與后周碑所記的“相續”年月相互印證。查閱史冊,其歷史背景與后世的文獻所記并無相違之處,這就足可以肯定大石佛確為后趙時所鑿了。至于大石佛的自身形象混雜問題,后周碑已明言,大石佛本是“首簇連珠,肩偎合璧”,已有力地說明大石佛已非昔貌。

  大石佛座談會上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為什么大石佛的時代特征是“兩頭(頭和足)早,中間晚,輪廓早,細部晚”?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證明大石佛不是一氣呵成,而是先鑿了一個輪廊,而后世又接續完成。也就是說大石佛經歷了幾個朝代才竣工的。步連升先生說:“開鑿偌大的石佛像,不是十幾年的時間可能完成的。”此言有理。設大佛為后趙所鑿,在后趙期間,不可能全部完工,因為后趙較為安定的局面是在石勒死去之前的十年左右。石勒死,子弘繼位。不到一年,石虎殺弘自立。石虎性情殘暴,窮兵贖武,在位十三年,發動大小戰爭數百次(參閱《后趙錄》),弄得國內幾無可征之兵。當時黎陽是后趙的軍事重地,兵馬頻至,戰爭不休,百姓自顧不暇,哪里還有余力去鑿大石佛呢!公元350年冉閔屠石氏,建立冉魏,一切反石氏所為,亦必不興佛事。353年,慕容氏滅冉魏,建立前燕。370年,苻秦滅前燕。不久,黎陽又歸東晉所有。短短18年中,黎陽的歸屬輾轉五次,誰還有暇去顧及大佛的事。所以,大石佛即便是后趙所鑿,亦必是有始無終。同時這也是不見于史冊記載的重要原因。至北魏,佛事大興,早已停廢的大佛像,才又得到復興。所以大石佛繼續鑿成,可能就是這樣的歷史原因。

  綜上所述,大石佛是鑿于后趙,至前秦或遭破壞,拓跋魏覆以重閣(或作雕鑿),“唐時或鑿彌勒之像”(加工細部),元末毀于兵燹,明時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繪。大石佛的命運應是如此,其自身形象之所以混雜,就是這個原因。

  歷史的客觀現實,應是永遠存在的。已經湮沒的真象,并不是已經毀滅。我認為張肯堂纂《?h志》,不會毫無證據便杜撰臆測,現在證據失查,也不能予以否定。況且“后趙說”又非《張志》一家之言。大石佛歷史悠久,幾經滄桑,歷史證據失查,不足為奇,我們必須根據現有資料,查閱史冊,反復求證,才能得出結論,不可懸置高閣以遺后人。本人不自量力,心高意大,不顧貽笑大方,放膽探索,據理推斷,文中免不掉有少根無據,荒誕謬論之處,但作為一塊引玉之磚拋向讀者,還是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1-6-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