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淇縣云夢山水簾洞的洞口,分別有三首古詩,我最喜歡。其中,《仙洞偶筆》是一方草書摩崖,而《詣水簾洞有感》則是一方行草碑刻。
仙洞偶筆(二首)
( 一)
盤古誰施開混針,斜穿山腹作仙心。
我來洞代仙開口,心似山空古在今。
(二)
洞為仙人萬古留,泉滃仙髓帶云流。
乘云愿灑泉為雨,飛潤閆浮四百州。
淇園懶云孫柱史( 明 孫征蘭)
詣水簾洞有感
天開玄竅授名賢,地涌靈泉在里邊。
萬古水甘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
萬歷癸未夏府通判龍門(明)竇文書
在這三首詩中,我尤其對孫征蘭的兩首詩賞之不厭。有三個原因:一是孫征蘭和我是老鄉,都是河南省淇縣北陽鎮南陽村人。我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當地村民還挖過他的墓。因為年紀太小,不知道是為破“四舊”故意所挖,還是農民在種地的時候偶然發現。反正,我記得什么東西也沒有挖到。只有一塊厚厚的棺材板還沒有全部漚爛,當時我還和很多小朋友們好奇地在上面踩了踩呢。在我們村,大家都叫他孫老官兒。據說,他的墓并不是一個。至今,他的真墓可能還沒有找到。二是孫征蘭的字寫得非常漂亮。在淇縣摘心臺有他寫的“朝歌六七賢圣君故里”碑,在古靈山的山崖上也有他留下的墨寶,在云夢山還有一個地方叫孫家寨,不但名字與他有關,也有他寫的字。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到如今,我也并沒有全部看到,更沒有深入研究。但是,從資料上看,每一處,都堪稱書法中的精品。三是孫征蘭的詩書俱佳。特別是的他的詩,我覺得不亞于他的書法成就。從詩中來看,孫征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文化造詣很深的飽學之士。
關于《仙洞偶筆》,我其實一直是半通半懂。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他把水簾洞稱之為“仙洞”?因為在水簾洞的上方明確寫著“鬼谷先生隱處”,難道,在他心目中,鬼谷先生就是一個“仙人”?
再一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飛潤閆浮四百州”是什么意思?后來,查資料才知道,所謂“閆浮”其實是“閻浮”的草寫。而閻浮是閻浮提的簡稱。那么什么是閻浮提呢?原來這是一個梵語。閻浮提是一樹名,生在印度,后來就變成印度的代稱,再后來又成了“大千世界”的意思。我看到資料上對其有很多解釋,但由于本人實在對佛學一竅不通,所以并不能全部理解。只知道,“提”原來竟是“州”的意思。這樣一來,閻浮提,其實也就是當時代指印度這個州了。
從詩上來看,孫征蘭實為表現些洞的神秘。同時,也極形容鬼谷子作為“仙人”的乘云灑雨的超然本事。
沒有到過水簾洞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這首詩的意境。只有到過的人,當你看到水簾洞“斜穿山腹”的氣勢,當你聽到仙泉井“泉滃仙髓”的奔涌,那是怎樣一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呀。
遺憾的是,像孫征蘭所描繪的水簾洞的這一美景,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只有到每年的八九月份,當雨水充沛的時候,水簾也開始稠密了,泉源也“滃”出來了,那才真叫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