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鶴壁

摘星臺(摘心臺公園)講解詞

2016/3/11 17:08:56 點擊數: 【字體:

 
  我們現在看到的AAA級景區就是比干挖心處----摘星臺(摘心臺公園)。公園位于縣城中心,游覽面積為100畝,建有南北兩個大門,整體大門是仿明清建筑風格,紅墻碧瓦,氣勢雄偉。公園內的主要景點有殷少師比干殉難處----摘心臺、三仁祠、無耳朵獅子、活麒麟、陳婆造心經浮圖、超公和尚塔等景點十幾處,還有全縣著名的石麝香、碑碣都集中在碑林內,其魏、唐造像數件,如殷三仁碑、扯淡碑等這些石刻珍品是研究古代歷史和雕刻藝術的實物資料。好,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一起參觀游覽,每到一個景點,我都會給大家做以詳細介紹。 
 
  看到這塊碑:殷朝六七賢圣君故都碑,是明代孫征蘭題寫的,這塊碑原來在淇縣縣城南關的驛道上,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國道上,目的是為了告訴來往的行人,這里殷朝故都。據考證,殷朝七賢圣君指的是武丁、武乙、帝乙、帝辛、箕子、微子、比干,但為什么這里卻還留有“六七”這樣一個概數呢?這就提到了帝辛,帝辛即紂王。毛澤東對紂王的評價很高,說紂王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人,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也曾評價紂王說:“統一神州賴此人”,可以說,古人對紂王的評價是很高的。但一部《封神榜》電視劇,卻把紂王演繹成為了一個驕奢淫逸、殘忍暴戾的昏君的代表。作者在題寫這一塊碑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如果我們認為紂王是位賢君的話就是七位,不認為紂王是位賢圣君的話,就是六位了。所以孫征蘭在寫的時候,就留下了“殷朝六七賢圣君”。 
 
  這里是警示亭。2000年,縣委、縣政府為教育后人、教育我們黨的干部,牢記歷史,牢記黨的優良傳統,以史為鏡,警鐘長鳴,在此建了警示亭,并安放了警示鐘,使每一位干部不能忘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腐倡廉、廉潔自律,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并在每年黨的生日這一天,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干部在此敲響警示鐘,重溫黨的誓詞,進行警示教育。 
 
  摘心臺:摘心臺是夯土土層,上層是殷商文化,下層是龍山文化,在《縣志》上有記載,摘心臺是紂王所建,是紂王和妲己觀朝涉、摘比干心處。以前叫摘星臺,意思是臺非常的高,有“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說法,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文,所以得名。后來到了紂王晚年的時候,昏庸無道,殘害忠良,整天和妲己在臺上尋歡作樂,不理朝政,他的叔父比干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就到臺上勸諫紂王,苦諫三日不走,紂王非但不聽,反而惱羞成怒的對比干說:“都說圣人的心有七個孔竅,你自以為是圣人,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什么樣子的。”說著就令衛士將比干剖腹挖心。后人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愛國忠臣比干,就將摘星臺改名為摘心臺。1978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可以到上面看一下,這個臺子高13米,長90米,南北寬50米。臺上原來有摘星樓一座,巍峨壯觀,武王伐紂不久,被雷火擊毀。1999年,文物旅游局為加強摘心臺公園的保護和公園建設,投資50多萬元新修了城垛式保護墻、心星閣、忠烈坊、觀察室等,每年都有許多海內外專家、學者、林氏后代到摘心臺參觀、考察、尋根謁祖。1984年全國商史研討會、1987年中國殷商文化國際研討會、1999年東方文化中原尋根研討會、2001年全國鬼谷子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也都曾到此考察、觀光。 
 
  我們看到這個牌坊是為了紀念比干而建造的,坊前“比干摘心處”碑,是著名學者、香港大學教授饒宗頤先生題寫的。忠烈坊始建于漢代,清朝末期民國初年毀于戰火,這是我們文物旅游局1999年依照原來格式重新建造的。對聯“剛之忠之仁之勇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是由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王鴻玉先生重新書寫的。背面楹聯:“道阻當時滴千載英雄之淚,名傳后世啟萬年忠孝之心“,是明代三仁祠墩禮義坊舊聯。 
 
  請再往上面看,心星閣,心星閣是1999年新建的,它主要取自摘心臺的“心”和摘星臺的“星”而得名。高5.68米,長寬各4.5米。全部青石結構,設計精巧,風格獨特。四周的楹聯記述了商都朝歌的歷史滄桑。東面的對聯“心存社稷德昭天地,亭對紂窩氣貫長虹”描寫的是朝歌的古與今,此聯寫比干為國捐軀,其精神長存,“亭”指心星閣,東為淇河岸邊的紂王墓,“紂窩”指的是紂王墓,一般帝王的墓葬稱為“陵”,而紂王的墓陵被人稱為“紂王墓”,老百姓甚至稱其為“紂窩”,充分表明了人們的愛憎,對紂王荒淫無道的不滿情緒。北面的這副對聯寫的是“曳牛定夷中原統一有此事,宣淫施暴周漢以往無斯人”,此聯寫的是紂王的功與過。“曳牛”是說紂王力氣非常大,能倒曳九牛。“定夷”說的是紂王的功績,紂王曾經平定東夷,解放奴隸,開拓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促進北方文化向南方的傳播,對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一定的功勞。當代的歷史學者郭沫若也曾說過:“這個人很了不起,對于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大。中華民族之所以向南發展,是紂王的功勞。”下聯說的是紂王晚年的荒淫,客觀的講紂王作為52年的帝王,很可能有驕傲的情緒,加上周朝統治階級的夸大其辭,因此把紂王宣揚成了昏君的代表。至于紂王的功過是非,還是留待后人繼續研究、探索吧。西邊的楹聯是“急管嘈嘈十指獨掩弟子目,禾黍漸漸千古絕唱麥秀歌”。寫的是朝歌的興與衰,當年孔子的弟子顏回、子路、宰予等驅車出游,宣傳周禮雅樂,路過一個地方,天色已晚,本該住下,但顏回聞聽此地是朝歌,忙命車夫催馬快跑,弟子們也紛紛用手捂住眼睛,不視“兇地”,但唯有被孔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不肯捂眼,對著淇河岸邊載歌載舞的紅男綠女左顧右盼,子路發現之后,一腳把他從車上蹬了下來。我們可以想想,如果子路沒有從指頭露縫偷看,怎么知道宰予沒捂眼睛?無獨有偶,之后還有一件“墨子回車”事件,在《淮南子》、《水經注》等古籍中,也都記載有此事。戰國初,作為宋國大夫的大思想家墨子,坐著不加彩繪的黑色馬車,帶著學生到各國游說,途經衛國,詢問前邊是什么地方,學生答曰:朝歌。墨子一聽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新聲靡樂”、“鄭衛之聲”的地方,大驚失色,如遇不祥之物,趕緊命令車夫調轉車頭繞道而行。弟子掩目也好,墨子回車也罷,何等迂腐、愚蠢!其實,他們一是太乏文采,二是故作姿態。下聯著重介紹箕子朝拜周王返回路過朝歌,傷感于商朝的滅亡寫下了中國第一首文人詩《麥秀歌》傳世,關于箕子的生平事跡,呆會兒三仁祠,會給大家再作以詳細的介紹。南邊的這副對聯是“三仁慟地去國佯狂剖心后事師,一臺參天摘星觀涉折脛前車鑒”寫的是古朝歌的是與非,上聯是寫微子、箕子、比干他們三個愛國忠臣為國躹躬盡瘁,為后人留下千古佳話,下聯寫紂王和妲己在這里尋歡作樂,殘害老百姓的一種殘酷手段,站在心星閣上向西南眺望,有一條小河,原名陽河,也叫澳水,但后因紂王的緣故改名為折脛河,一直沿用到今天。當年初冬的一個早上,紂王和妲己登上摘星樓,舉目四望,見有兩個樵夫擔著柴涉水過河,那個年老的擔著柴坦然的過去了,而年少的幾次將腿伸進去又縮了回來,紂王好奇的問妲己:“為什么年老的不怕冷,而年少的怕冷”。妲己漫不經心的回答:“年老的骨髓充沛,所以不怕冷,年少的骨髓尚虧,自然怕冷。”紂王卻不相信,妲己就命衛士將兩個樵夫的股脛折斷,來驗證她的話,后人為了紀念那兩個無辜的樵夫,就將那條小河改名為“折脛河”。 
 
  這個塔是“陳婆造心經浮圖”,原來在淇縣不遠處的良鄉村天寧寺內,這是馳名的唐代石刻藝術珍品。此塔創建于唐開元九年,1963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婆”是指老年婦女,“心經”是佛經,“浮圖”是石塔的意思,意思是說老年婦女集資修建的這個石塔。塔心室后壁雕有一佛兩菩薩,塔身一共是七層,俗話說的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它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到的這個雕塑是麒麟壁,雕于明正德元年,原來是三仁祠門前的一塊照壁。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四大吉祥動物之一,因為箕子,微子、比干是殷紂王時的保國忠臣,德高望重,所以在創建三仁祠時建此壁。相傳在建造麒麟壁的時候,人們紛紛積金獻寶,使麒麟變了日行千里,能夠驅妖降怪的“活麒麟”。當年淇縣常受洪水災害,麒麟就將洪水全部吸于肚中,使全城人民免受災害。后來有盜賊盜寶,將麒麟肚子里的寶物盜走,活麒麟又變成了石麒麟。 
 
  超公和尚塔原來在古靈山寺,1981年從巖內挖出運至摘心臺公園。該塔是青石雕造的圓塔,總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塔沒有經年銘文,但從1974年該塔旁出土的超公禪師石棺上銘文,可知此塔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與技藝在古建筑和石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請大家隨我看一下淇縣的四寶之一,“沒耳朵獅子”。 
 
  在我們淇縣有四寶:“牛抵日、狗咬云、沒耳朵獅子、活麒麟”,我們看到這對石獅就是著名的無耳朵獅子。這對獅子雕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有一位能工巧匠刻出來的東西非常形象,栩栩如生,可是他刻出來以后,人們一看沒有耳朵,都開始大笑這位刻將,這位刻將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就在這個獅子的底座上刻了“牛抵日、狗咬云”的兩個典故,“牛抵日、狗咬云”的兩個典故是淬在四川一帶的故事,那一帶久陰少晴,經常看不見太陽,偶爾太陽出現了,牛感到非常奇怪,搖動著兩個角,拼命向空中抵去,似乎要把這個怪物一頭抵掉,人稱“牛抵日”。劉備鎮守西蜀,那里四面環山,整天陰云遮日,偶爾云開日出了,狗就感到驚慌害怕,對天空中的烏云汪汪大叫,人稱“狗咬云”。這兩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創精神,這樣才能見怪不怪。這對石獅沒有因為無耳朵而失去它的姿色,反而因為無耳朵而聞名于世了。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三仁祠建于明正德十六年,明嘉靖十三年,清乾隆七年重建,為紀念比干、箕子、微子之德行,文物旅游局于1995年依舊修建。并有原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長、著名學者林默涵題寫的“三仁祠”匾額。正殿門楹三間,內塑箕子、微子、比干座像。孔子曰:殷有“三仁”,指的就是箕子、微子、比干。比干是紂王的叔父,殷少師,因紂王晚年荒淫無道,比干勸諫紂王反而被剖腹挖心,他的夫人陳氏正懷有身孕,連夜逃至長林山,生下一子,追兵問孩子姓什么,陳氏急中生智,指林為姓,才逃過了這一劫難。武王伐紂后,封陳氏的兒子姓林,并取名堅,所以比干可以說是林姓的始祖。箕子也是紂王的叔父,官居太師,一位賢明正直的人。紂王晚年生活奢華,經常飲酒作樂。箕子心里十分的焦慮,他看到比干勸諫紂王反而被剖挖心,被逼無奈,就裝瘋賣傻,最后還是被紂王囚禁起來,武王伐紂后,箕子不愿做武王的臣民,帶領5000人飄洋過海,來到了朝鮮國,建立了朝鮮。現在朝鮮有箕子廟、箕子林,并著有文人詩《麥秀歌》傳世。微子是紂王的哥哥,按理說繼承王位應該是長子,為什么會由紂王來繼承呢?因為微子的母親不是正室,而紂王的母親是正室,再加微子性格優柔寡斷,遇事不能自決,而紂王從小就勇武果斷,深得父皇的喜歡,所以王位就由紂王來繼承了,微子也不愿做武王的臣民,他抱著商朝的祭器離開了朝歌,來到了宋國,是孔、宋、朱等姓的始祖。 
 
  東廂房分別是比干、夫人陳氏、兒子林堅的塑像。 
 
  西廂房是紀念箕子的場所,殿內墻壁上的彩繪描述的就是箕子的生平事跡,第一幅畫面是紂王早年執政時箕子進殿上奏的一個場景,當時紂王還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對箕子的慷慨陳詞也是一幅洗耳恭聽的模樣,這個時期他們君臣一心,共同把國家治理得固若金湯,“紂王的江山——鐵桶一般”這句歇后語描述的也就是這個時期。但隨著城池的擴大、糧草的充足,紂王也日漸驕奢淫逸,在第二幅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紂王對箕子的勸諫已是充耳不聞視耳不見,他懷抱美人拂袖而去。這時的紂王,還私設了許多酷刑,濫殺賢臣,大失民心。箕子看到比干勸諫反而被剖心而死,微子干脆帶著商朝的祭器離開了朝歌,感觸很多:君王有過錯,大臣應該勸諫他,勸諫不聽就逃離,那是宣揚君主的錯誤而計取自己的好名聲,我不忍心干這樣的事,于是在第三幅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箕子披散著頭發赤著雙腳,操著一把古琴奔走在朝歌的大街小巷,彈奏時而悲憤時而激昂的曲調,開始裝瘋賣傻,紂王見他這樣,感覺他有損于皇室的威嚴,于是把他囚禁了起來。與此同時,以周武王為首的諸候們也聯合了起來,開始準備聲討紂王。公元前1046年,爆發了牧野之戰。第四幅畫面,牧野之戰后,紂王感覺自己氣數已盡,江山難保,于是來到了鹿臺舉火自焚,殷商王朝就此滅王。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為安撫殷民,他親自去牢室里接出箕子,向其詢問治國之道,并許以高官厚祿,但有道是“忠臣不侍二主”,箕子不為所動。在第五幅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箕子不愿當周朝的順民,帶領5000殷商余民飄洋過海,來到了平壤,建立了箕子王朝。在那里,箕子創立了姓氏,并把先進的中原耕作技術帶了過去,他教民以禮儀風化,崇尚法制,使當時的社會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繁榮景象。但隨著日月俱增,箕子也日漸思念自己的故鄉,第六幅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就是他回來朝見周武王,路過朝歌時,看到昔日金壁輝煌的宮殿如今已成為了一片廢墟,并長出了綠油油的麥苗,觸景傷情,想起殷商失國的教訓和自己多年的遭遇,箕子奮筆疾書,寫下了千古絕唱《麥秀歌》。在《麥秀歌》中,箕子假借一個失戀的少女對美少年既依戀又無奈的心情,抒發了自己對紂王的情懷,情真意切,當時的殷商遺民聽到之后,也無不大感動得眼淚潸潸。 
 
  我們看到這塊石碑,就是遠近聞名的扯淡碑,咱們都知道,一般的石碑上都刻有“萬古流芳、永垂不朽”等一些吉祥的話語,而這一塊石碑呢,卻因上面寫著“扯淡,再不來了”而聞名于世。碑上刻有“翁燕人,水木氏”,“翁”是指老人,“燕”指北京一帶的地方,“水木氏”是一個姓沐的人。“明末甲申訪道云夢修真”,明末甲申是明代崇禎十七年,也就1644年,李自成起義攻打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朝滅亡的時候。這個姓沐的人是一個勛臣的后代,李自成的起義破壞了他美好的前景,觸及了他的利益,破壞了他高門大屋、錦衣玉食的優裕生活。為了躲避這場災難,才到云夢山隱居,等待時機東山再起,奪回已失去的天堂,可是前進的車輪不可能倒轉,盡管他活了144歲的高壽,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想想來到這個世上沒什么意思,臨終前寫下了“扯淡,再不來了”幾個大字,發出最后的悲鳴。這個扯淡碑雖然從反面記述了明代遺老遺少對歷史前進的不滿情緒,但也卻告訴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歷史的前進的,并為我們研究明末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1988年從淇縣的舊縣衙出土的這一方1928年的石碑,是時任縣令汪銘監所立,上面鐫刻的是馮玉祥的訓令:我們一定要把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掃除凈盡,我們誓為人民建設極清廉的政府,我們要為人民除水患,興水利,修道路,種樹木及做種種有益的事,我們使人人均有受教育讀書識字的機會,我們訓練軍隊的標準是為人民謀利益,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武力,馮玉祥當時任河南省督軍和省政府主席,生活儉樸,為政清廉,他曾用這樣的打油詩來描述自己:“吃的是泉水燉豆腐,穿的是國貨大粗布,飯后要走三千步,興來能讀百頁書”。縣令汪銘監把馮玉祥的訓令刻石立于縣衙,不是為了裝潢門面,也不是畏于馮玉祥的權勢,而是警示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好,摘星臺(摘心臺公園)的景點給大家介紹完了,歡迎各位有機會再到我們古都朝歌來作客。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鶴壁旅游網(2014-08-19)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