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城西九公里白寺山東麓有一處古樸的村落,名為白寺村。據《水經注》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東巡經黎,于白寺山祭祀西岳,白寺山遂改名為白祀山,白祀村由此得名。金大安二年(1210年)《重修趙王廟碑》記為長豐鄉白祀寨。明成化年間建隆興寺后改稱白寺,白祀村也改為白寺村。村中清朝古民居成群連片,古建筑千姿百態,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8月16日,記者來到這座村子進行了采訪。
距今300多年的清朝民居成群連片
走進白寺村,只見村道蜿蜒曲折,古樸幽靜,青磚碧瓦的建筑成群連片,一條護村河從東南蜿蜒而過。巷子口,幾位白發老人恬然閑適地坐在石頭上乘涼、聊天,甚為愜意。
歷史上的白寺村秉承耕讀傳家的思想,多是以種田為生,也有不惜力氣的人靠在山上打石頭為生。大約從明代末年起,村里面的建筑多了起來,漸漸市井鼎沸。
至今,白寺村內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其中。白寺鄉包村干部白秀臣告訴記者,目前村內大大小小共有45處古民居,這些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年間,有的還可以從門頭的題字上看到修建的年月,有的已經模糊不清。最早的一處古民居,據說是建于明朝萬歷八年(1580年),村里的老人說曾經親眼見過房梁上的題字,記載了建造的時間。可惜,現在已經看不清楚了。
隨意進入一處古民居,雜草叢生的院落,精雕細刻的門楣,鏤空的花窗,吱吱呀呀的樓梯,伸手觸及斑駁的墻體,一種跨越時空的滄桑感便透過指尖在心頭蔓延開來。古民居外面成排的拴馬石,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繁華。
大屋的墻體、房屋的局部裝飾都是采用本地青石雕刻而成的,花形精美,獸形栩栩如生;建筑所用木料,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蟲技術處理,如今仍保存完好,幾處木雕門樓也頗為精致。據介紹,有的宅院墻壁、窗戶全部用石頭砌成,院中設有兩層樓高的“望臺”,是為了抵御土匪入侵而建造的。
“五脊六獸”的武舉府是村中最講究的建筑
白寺村最有名的古民居就是“武舉府”了。村里人告訴記者,這座宅子曾經在清朝出過一位武舉人,至于這位武舉人是在哪一年中舉,姓甚名誰,村里人說不清楚,也無從考證。但這座古民居是村中最為講究的建筑,是毋庸置疑的。
70多歲的老人毛學仁是村里有名的讀書人,了解歷史。他告訴記者,武舉府為三進院,硬山式建筑,屋頂上曾經有“五脊六獸”(我國的古建筑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種人造的獸,合稱“五脊六獸”),只是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在清朝,一般老百姓家的建筑只有兩條排山脊,能建起‘五脊六獸’,要么是達官貴人,要么是富商大賈。據說,以前的官員只要從此經過,不論騎馬還是坐轎,都要下馬落轎,以示尊敬。”
抬頭望去,大宅過道門額題有“耕讀傳家”四個大字,檁坊下面置有荷葉墩,荷葉墩上雕有牛、馬等獸形圖案,門枕石雕有麒麟送子的圖案,雕工十分精美。
千層山萬層石的塘口地貌奇異
“千層山、萬層石,琉璃旗桿、養魚池。”白寺村村民們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描述的是白寺村東北部的臥牛山的一處塘口。塘口崖壁山石自西向東呈30度斜坡多層疊壓。地貌奇異,俗稱“千層山,萬層石”。崖壁中部有自然形成的多個洞窟和巖縫,其中最有名的是北窟大壺天和南窟龍王洞。
“大壺天”洞窟口兩側分別鑲青龍、白虎頭雕像。雖然已經被損壞,但依稀還能辨認出大致的輪廓。門楣石題“大壺天”三字,兩側刻有“乾隆五年建,先天八卦”題記。門楣上是五個成十字形排列的圓形洞口,村干部楊希文和康長海告訴記者,這是五個窗戶。村里人稱其為“左青龍,右白虎,七星八卦,五窗戶”。
龍王洞,進深10米,南北長20米,面積約200平方米。洞窟口崖壁刻有康熙八年(1669年)七言詩一首,巖石有些風化,仔細辨認,隱約看得出落款是康熙年間武舉邢振緒。
民間相傳,唐朝時,白馬寺一位高僧路過臥牛山,當時此處林木茂密,古木參天,大片平原之上,突兀地矗立著一座小山,高僧看出此地具帝王之氣,預言不久會出現一位皇帝。此事傳到皇宮,當朝皇帝大為震驚,立刻下旨,將臥牛山攔腰切斷,以期破壞龍脈,塘口就此形成,其實就是一道溝。據當地老人講,塘口形成后,人們在溝內修建起大壺天、魁星樓、琉璃旗桿、養魚池等景觀,不過原址在“文革”期間已經被破壞了。
記者從浚縣文物旅游局了解到,此處為花石開采遺址。據浚縣屯子鎮象山摩崖題記記載:明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欽差工部都水司主政吳炳奉旨到白祀(今白寺村)五塘等地開采花石,用來修建北京故宮的皇極殿。所以白寺塘口是主要采石點之一。
修建于唐朝的隆興寺遺存珍貴
在白寺村中有一處寺廟,叫隆興寺,興建于唐朝開元年間。明清重修。
寺廟坐北朝南,一進兩院。門口有對將近2米高的石獅子翹首雄踞,十分威武,為古文物。推開朱紅色的大門,一座懸山建筑,黃琉璃瓦覆頂的寺廟浮現眼前。楊希文告訴記者,如今寺院建筑全部為近年恢復重建。但寺內遺存的石刻石雕數量多,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石佛,明代和民國時期的石碑,雕工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除此之外,讓白寺村村民們津津樂道的還有一塊無字碑。“這塊碑,碑身無字,碑座底部有四個字,有人說是‘秦政過也’。現在為了加強對這塊碑的保護,浚縣文物旅游局將碑運到浮丘山碧霞宮后院內保存。”楊希文告訴記者。
據清嘉慶《浚縣志》載,“白祀山,舊傳秦始皇祀西岳于此,故稱白祀,山有巨碑無字,世人呼為秦始皇碑”。1974年發現碑座上刻有“秦政過也”四個字。2006年由浚縣文物部門組織編撰的《天書地字》上推斷為“李歧過也”。但村里的人們更相信,這塊碑是秦始皇留下的。
為研究清朝中原民居建筑提供了實例
“像這樣成群的、以石砌為主的清朝建筑群,在中原地區很少見,而且這些古民居的村落布局都大致清晰,對研究中原地區清朝以及民國時期民居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保護價值。”浚縣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長郭如民告訴記者。
郭如民還表示,白寺花石開采遺址對于研究北京故宮的建材特征、浚縣花石的特征等具有較大意義。遺址內北窟大壺天清乾隆石雕、南窟龍王洞清康熙摩崖詩刻,白寺隆興寺遺址等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我們一直在努力保護這些古民居和古建筑,不允許村民們拆除或者翻蓋古民居。”村黨支部書記靳良告訴記者,“如今村子已經被評為省級傳統村落,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傳統村落,希望能夠更好地保護好這些民居和建筑,讓這些傳統的民族文化遺產得以更長久的傳承。”(李雪婷 王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