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行五巖山
2013/10/16 16:11:5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曾在五巖山工作過,但如今卻有半年多沒有上五巖山了。
這天是星期六,天氣預(yù)報:晴,39℃。我最怵氣“太陽浴”,平日總是躲著陽光走,但我決定今天“酷”行五巖山!自己都納悶自己的堅決,愛人只好又邀了朋友一家三口同行。
“看!藥王孫思邈!”剛進(jìn)五巖山大門,女兒就喊叫起來,一邊拽了朋友家的小哥哥向?qū)O思邈塑像跑去。我在家常常念叨五巖山,顯然,女兒受益匪淺。
跟著孩子走到塑像近處去,瞻仰著這位慈容滿面的圣人,有關(guān)藥王的字眼從腦海汩汩流過:生于隋唐,自小通曉百家,青年立志從醫(yī),采藥遍及全國,拒辭三朝皇帝征召,著《千金藥方》、《千金翼方》醫(yī)典鴻篇,醫(yī)治病人不分貴賤、普同一等,高壽101(也說141),古稀之年隱居五巖山采藥煉丹、治病救人,診龍伏虎的傳說……心中由衷地升騰起深深的敬意來。
離開藥王塑像,我們沿著鵝卵石鋪砌的上山小路緩緩行進(jìn),鼻息里充滿了山野草木的清新味道。左邊,池塘里水呈碧色,波光粼粼,耀人的眼;溝谷里草木郁郁蔥蔥,陽光下更是綠得發(fā)燦;右邊,峰壁上不時躍出一些自然巖石景觀:跪拜乞壽的老者、似是頓悟的孩童、呼之欲出的大象等等,一個個形象逼真、趣味橫生。兩個孩子顛來跑去,爭相學(xué)樣,興奮得臉蛋兒通紅。
小道盡頭,杏樹密集,濃蔭遍地,氣喘吁吁的我們于是就地休息。
“五巖山杏樹極多,遍布峰坡。據(jù)說,五巖山杏樹栽自唐朝。當(dāng)年藥王隱居此地治病救人,不收分文。聽說藥王愛吃杏,為表感激,人們就在山上栽植杏樹,久之成林……”沐浴在杏樹的藥香里,我給他們解說著,一旁,孩子們正仰了臉找尋杏子。
起身繼續(xù)前行,一片氣勢宏大的建筑群呈現(xiàn)在眼前,這便是藥王大殿及其廣場。拾級而上,欄桿上塑有整整一百個小型虎雕,它們或瞠目張口,或閉眼假寐,姿勢神態(tài)無一雷同。欄板上繪刻著百余種中草藥材圖案,花葉并茂,刻劃深入淺出。設(shè)計這百虎欄桿和百草圖案可謂獨具匠心,既使普通之物有了姿彩,又凸顯中醫(yī)藥學(xué)文化內(nèi)涵。
驕陽火一般燒灼著大地。我們繞大殿、上臺階,顧不上欣賞其他景色,便徑直走到上院,一頭扎進(jìn)了藥王洞。涼氣“呼”地竄上身來,“好爽啊!”幾個人異口同聲。
藥王洞為天然鐘乳石巖洞,舊稱“仙人洞”,當(dāng)年孫思邈即棲身這里。《湯陰縣志》載:“仙人洞在萬歷三十年間霖潦辟出,箐林鳥道攀緣而上,洞內(nèi)有石床石凳及煉丹之具。”自藥王隱居之后,歷朝歷代都有游人來此拜謁,并于洞壁刻石記事或為其立塑像,如今洞口尚留有宋、金、明、清等朝代的石刻、碑碣和像座,記述了游覽、塑像之事。
大人們盡睜大了眼辨認(rèn)刻筆淺細(xì)的摩崖文字,孩子們卻不感興趣,直往洞里張望。但洞深400米有余,蜿蜒曲折,幽暗深邃,燈光此紅彼綠,時隱時現(xiàn),感覺甚是神秘,他們顯然不敢像在外面一樣魯莽。
牽了孩子的手,我索性當(dāng)起導(dǎo)游,帶著大家挪步而行。虎羊枕、佛手腳、鱷魚、煉丹爐,洞中洞、洞中樓、洞中池,冰洲石……我盡量講得繪聲繪色,他們聽得倒也津津有味。
最有趣的當(dāng)數(shù)洞中峽谷。這個地段特別狹窄,僅容一人側(cè)行,胖人需不斷轉(zhuǎn)身才能順利通過,再加上多個“轉(zhuǎn)運”大彎、擦蹭肚皮的磨肚石,使得一路上大人的笑聲、孩子的叫聲此起彼伏。
最不可思議的是一組鐘乳石景觀———“藥王問診”。藥王端坐在巨石之上,頭綰發(fā)髻,身披道袍,眼、鼻、口俱全,左手扶藥葫蘆,整組造型呼應(yīng)人物身份與傳說。其實,這正是藥王洞的可貴之處:不及其他鐘乳石洞穴富麗闊大,但卻擁有眾多奇景,巧妙切合藥王接診、煉丹等活動場景,自然景觀與藥學(xué)積淀完美融合、相得益彰。走過整個洞穴,聽過故事傳說,就像觀看了一部藥王傳奇電影,使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滔滔不絕地介紹著藥王洞的妙處,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犯己之諱、“酷”行五巖山的原因———幾年的上上下下、說說寫寫全是它啊!五巖山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早已植入我的骨髓,滲進(jìn)我的血脈,別說離開半年,就是半生,對它的情懷恐怕也不會有些許淡化。
出得藥王洞,愛人、朋友、孩子都還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而我心里,卻漫上一股幸福的暖流……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淇濱晚報 2006-07-03 作者: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