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鶴壁市老城區西北去10公里,有山曰五巖山。此處山雖不高,但氣勢恢宏、林木蔥蘢、洞穴遍布,一派神秘氣象。如果再與這里的神話傳說來一次親密接觸,就會讓人有一種遇仙之感。
五巖山是道教、佛教勝地。提起道教,我們會聯想到道士,閑來無事就神神叨叨地煉丹,求的是得道成仙。至于佛教,則主張魂歸極樂世界,讓人忘卻死的威脅。本來,生老病死是人人都繞不過的,道教想讓人長生不老,企圖逃避生老病死之苦,而佛教雖承認難逃生老病死,卻以生死輪回來給人以精神安慰。五巖山把這二者融匯在一起,真是從物質到精神的全方位掌控,著實令人稱絕。
孫思邈到沒到過五巖山,好像只有他老人家自己知道。五巖山上有不少遺跡,據稱都是孫思邈留下的。他栽植的忘年桑植根于極其可憐的泥土中,在石頭的狹縫間居然枝繁葉茂、果實累累,不得不佩服植物生命力的強大。他曾經練過丹的煉丹房,現在是民工的住室兼廚房,混著汗臭和油膩味道,漆黑的石頂、石壁上淡然地有些藥味,不知道經常在這味道熏染下的民工是否真的百病不侵。至于藥王洞石壁上的各種圖案,只不過是人們對自然景觀的一種豐富聯想,與孫思邈曾在期間工作、生活過大抵是挨不上多少邊的。
拋開孫思邈是不是在過藥王洞里這個問題不談,藥王洞還是蠻有趣味的。里邊有很多奇石,輔之以神話般的美麗傳說,仿佛置身于時光隧道,將人帶入了很久很久以前。其實,五巖山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兩觀一寺,南為五巖寺,北為棲霞觀,下為葆光觀,住著一群和尚或者一群道士抑或是和尚和道士的混雜人群,他們相安無事,或者相互攻訌。后來呢,后來便毀于戰火了,最后一點兒印跡也被文革期間的革命行動給掃蕩完了。這些年,旅游業時興起來,才有人重修藥王廟,增其舊志,一時間煙火日熾,聲名鵲起。
也許是為了增加五巖山的神秘感,1986年五巖山舉辦中醫藥學文化研討會時立下一塊石碑。據稱原碑是藥王孫思邈當年隱居五巖時立下的,碑上文字奧妙無窮,表述道家修身、養性、煉丹、練功之事。后來不知哪個年代原碑被毀,但碑文流傳在了山下的百姓手中。碑文上寫的是:西江月,育爐煉燒延年藥,真道行修益壽丹。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余。寂明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這里邊的字除了開頭的“西江月”三個外,其余的都是些異體字,有四個日字擱在一起的,有四個天字摞在一塊的,仿佛只有讓人不認得方能顯其奇妙無比。其實,如果原碑本如此,為何只有“西江月”三個字是簡體字?看來,為了讓這五巖山顯得更神秘些,人們盡管絞盡了腦汁,但還是有所疏漏。
孫思邈的雕像在景區門口矗立著。像不像他老人家無關緊要,只要有那么多神話故事作鋪襯,信不信就由你了。其實,雖說是傳說,我們也不必全都作為封建迷信的糟粕來拋棄,其中正是反映出老百姓對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美好期盼,起碼是對一代良醫孫思邈的深切緬懷。這也許正是老百姓的中國夢一項重要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