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晚期青銅爵,南陽十里廟出土,出土時腹部紋飾滿填泥狀物紅漆。(2)商晚期青銅鼎六件,信陽羅山天湖墓地出土,紋飾填黑漆,色彩格外醒目。(3)商晚期青銅卣,信陽羅山天湖墓地出土,紋飾填黑漆。(4)周晚期青銅鬲西,平頂山應國墓地95#墓同時出土4件。鬲的沿口平寬,上有一道銘文,銘文字口深,刻道上下垂直規整,外腹壁的紋道同樣深而規矩,銘文和紋飾均填滿黑色物質,質地較硬。當時我將粉末標本送某大學實驗室,經X射線熒光譜線分析,排除了煙炱碳元素的存在。因含銅銹蝕等雜質,未作進一步測試。(5)西周早期YY1圓渦紋鼎,鼎腹口沿下一周獸面紋,六個半球狀鼓釘,球面渦紋及繩紋雙耳,腹內壁銘文均有較硬黑色填充物。該鼎型的紋飾與寶雞國墓地竹園溝7號墓出土的西周早期“豐公鼎”相同。(6)西周戈父已鼎,1995年9月在陜西扶風縣黃堆村北角土壕東邊斷崖,農民建房取土時發現,該鼎殘破,僅存11塊,不見雙耳,殘片有人為打碎痕跡,經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修復后,殘缺三分之一以上。該鼎修復時“紋飾內發現有填充物,顏色為黑棕色,質地堅硬”。(7)近期在京某收藏家的一件商代青銅觚,紋道為紅色填飾物,已取樣待作檢測分析。(8)朋友從網上傳來幾件在美國大都會等海外多家博物館展出的我國商周時期的青銅鼎、青銅卣、觥、彝等各類器物,紋飾明顯有黑色、紅色填飾物的殘留痕跡。
附:部分春秋戰國時期髹漆銅器
(1)春秋早期竊曲紋匜,安徽肥西出土,紋飾凹地均涂飾桔紅色。(2)戰國青銅尊,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2號楚墓出土,纖細的變體龍紋槽內填黑色生漆裝飾料。(3)戰國青銅缶,1965年江陵望山2號楚墓出土,缶腹部圓渦紋內填黑色生漆裝飾料。(4)春秋早期黃君孟、黃夫人鬲、鼎、壺、豆、匜等多件。信陽光山寶相寺出土,銘文均填白色涂料。(5)戰國時期青銅鼎,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紅色填漆。(6)戰國前期鑲嵌流云紋罍,通體錯銀流云紋飾,細線錯銀,粗線填朱漆,出土時顏色紅艷。(7)戰國早期鐘簴人,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鐘架的支柱帶座銅人與雙榫銅3人共6件,該立人頂方柱形榫,雙手上托,成舉架梁。身著朱色髹漆并有彩繪。(8)戰國中期跽坐人漆繪燈,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髹漆。(9)戰國中期花瓣紋鼎,甘肅平涼廟莊出土黑色。(10)戰國中期立人燈座,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高陌村出土,該立人通身涂朱紅色,現留有殘痕。(11)戰國中期銀首男人俑燈,河北平山三汲出土,該人俑衣著紋飾鑄槽填有紅色漆,光彩富麗。(12)戰國晚期青銅尊,廣東肇慶北嶺出土,該尊表面粗線紋飾填以朱漆,細線紋飾則錯銀。
近期,首博文物保護分析實驗室通過對西周早期的兩件圓鼎所采集的標本,利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以激光解析質譜分析方法與其他儀器的測試分析研究工作還在進行,本文僅對商周銅器紋飾彩飾現象作一概述,深入的探究還有待進行。目前在北京、河南、陜西與民間收藏家及海外多地發現的這幾十件商周青銅器實例,足以說明在商周時期即有青銅髹漆彩飾藝術。而亦如本文所闡述的,商周祖先此舉最大目的應該就是裝飾器物、美化色彩以提高吸引力。如果將填飾這一現象歸屬于裝飾藝術的范疇,那么“裝飾可以被定義為運用制作手段或色彩使人造物表面發生變化”。體現在中國青銅器上,則為用陰刻刻出線條表現獸面紋的臉和動物等紋飾圖案,以及在紋飾刻道中填充彩色物質。在這種定義下,裝飾可能無關緊要,即便把它們從青銅器上取消,對青銅器本身也沒多大影響。開發利用物質材料,使所造物體增加吸引力,這就是裝飾的創造源泉。如一般演員走在街上沒人關注,而換上靚麗的服裝登上舞臺表演,就會吸引住觀眾的眼球。藝術品柔曲的刻線會幫助我們去感知它們造型的形體美;羅馬式建筑物穹頂內金碧輝煌的裝飾,都會吸引每一位過客駐足昂觀,感受其美;自然界很多東西的裝飾物就是用來吸引注意力的,而紋理和顏色(裝飾的基本成分)的變化都可以用來向世人展示,引起人們對所裝飾物體的注意。我想這也是商周祖先在制作精美的青銅器上,再髹漆添彩的最大目的。
附錄:
題外話:從彩飾產生到漆器廣泛應用——商周銅器髹漆彩飾,從美術史角度填補了青銅時代的彩飾工藝空白。
考古發現證明,遠古先民最早是出于對美的追求,以色彩裝飾品佩掛以美化自己。最早使用紅顏色涂飾,今天我們所見實物,當推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的飾品,在他們制作精細、豐富多樣的飾品中,有一枚直徑6.5厘米的石珠,孔眼由一面鉆成,表面染涂紅色,以天然黃綠色小礫石鉆孔制成石墜,以赤鐵礦染成紅色的帶子,串系飾品。美術考古界將其視為最原始裝飾的萌發期。可以稱為原始美術品的,當推河北興隆發現的石化了的鹿角。該鹿角眉枝磨制刻紋,圖案染涂成紅色。這件萬余年前的作品,顯示出原始人已掌握了簡單構圖規律和色彩的運用。原始人對美的追求,涂施色彩裝飾發展了數千年,到新石器時期,歷經數千年,發展成風格迥異、絢麗多彩的彩陶藝術,令世人折服。與彩陶藝術同期發展施彩的是漆器。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能制造漆器,殷商時期漆汁里開始摻和各色顏料。商代以前的漆器,是以朱色為主,西周時始見黑地,春秋以后,以“朱畫其內,墨染其外”為基本色,再調黃、白、紫、金、銀等各種顏色大漆制成漆器。戰國時期以大漆制成家具、臥具、容器、樂器、兵器、葬具、雜器等,被廣泛使用,并在舟、車、建筑、陶器、青銅器上髹漆彩飾,在許多領域青銅器皿逐漸被漆器取代了。所以我們認為,青銅與漆器基本同時產生,相伴發展,從成熟走向鼎盛。青銅器發展快,成熟在先,商晚期、西周早期即到了鼎盛期,而漆器發展緩慢,到戰國時期才走向了鼎盛期,并取代了青銅器。
髹漆——又稱“髹飾”,用漆來漆東西的意思。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和紅兩色,以黑地紅紋為多,紅地黑紋較少,這兩種色彩的配合,形成一種明快的對比,在樸素中顯現華美。漆液中摻入朱砂、紅土、白土等礦物顏料即配成紅漆、白漆,F代漆器制作,熟漆加5%氫氧化鐵攪拌經過半月變為黑色。熟漆加等量的銀朱,即朱砂末,朱紅色長久不變。65%漆料加35%丹紅粉(青礬焙燒研成粉末)即(中國紅)丹紅漆。
髹漆的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的黑漆陶器出現以來,公元前二三千年我國先民就已經發明了漆器。從商代遺址中發現的盤、盒等漆器殘片看,當時漆器制作技藝已相當成熟。戰國時期漆工藝大量興起,青銅工藝不僅由漆器取代,而且僅有的青銅實用器,部分也用漆髹飾,更增加了藝術效果。北京 賈文熙【原標題:商周青銅器紋飾彩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