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磚雕成名 青磚雕刻婆娑世界
威武的將軍、婀娜的侍女、古樸的老漢、憨直的婦人、頑皮的小孩……走進黃河游覽區(qū)內,通往張存世家的小路上,他的庭院里,隨意擺放著各種題材的磚雕、泥塑,人物栩栩如生,筆法細膩古樸。
走進那間由窯洞改造而成的工作室,高高的陳列架上方,掛滿了各種合影、題詞,其中既有前國家領導人,也有國內外知名藝術家,一大摞的獎狀、證書堆滿了抽屜。
而作品的作者、榮譽的主人,56歲的張存世已在黃河南岸、邙山腳下生活了20余年。提及這些榮譽,他總淡淡地一句:“我就是一個捏泥巴的。”
1986年受聘于黃河游覽區(qū)后,張存世潛心研究磚雕藝術,不久就推出大型磚雕《西游記》系列作品,進入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并獲得國家領導人和業(yè)內人士的高度贊揚,其中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題詞為“中原一絕”、人大副委員長、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題詞為“巧奪天工”等。
很多人認為,張存世借此一舉成名。而在此前,出生于安徽界首的他,從十幾歲開始“畫磚、捏泥巴”,在當地頗有名氣,因作品受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美術家韓美林先生的賞識,而被收為大弟子。
對于磚雕作品《西游記》帶來的名氣和榮譽,張存世一直保持著農家孩子的質樸:那是老師、領導對自己的愛護。因此,聚光燈下,他的作品似乎比他本人更有知名度。
一掊黃河泥、一把小刻刀,張存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雕刻時光,生活中的祖孫之樂、畫本里的傳奇故事,在他的手下栩栩如生。
B
改進工藝 黃河泥里取靈感
提及黃河澄泥硯,河南人都很熟悉,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與端硯、歙硯、洮硯齊名,以沉淀千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的燒練工藝制作而成,質堅而膩,含津益墨、呵氣可研,唐宋皆為貢品。
在今年10月中旬的第十九屆鄭州全國商品交易會暨日用消費品博覽會上,鄭州展區(qū)中,一款重約一噸的黃河澄泥硯臺吸引了各界的關注,其作者正是張存世。
黃河澄泥硯的尺寸向來有“不過平方尺”的說法。而這一方以黃河游覽區(qū)為題材的澄泥硯寬1.5米、高1.75米、長2米,重約一噸。
“這款作品歷時一年多才完成,是我一生做過的最大的一方澄泥硯。”張存世笑說,如果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肯定是最大的一個黃河澄泥硯!而這也是他潛心研究多年、經過無數次嘗試后的成果。
提及這次創(chuàng)新,他直言:“我希望將40多年的積累集中呈現,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突破,讓傳統(tǒng)藝術與時代結合得更為緊密!”
在大型磚雕領域,他的計劃也在不斷推進。他即將推出的《紅樓夢》系列磚雕作品,也是由黃河泥燒制而成,并將打破以往磚雕先燒后雕的模式,采用先雕后燒的方法制作。目前,涉及上千個人物造型的大型磚雕作品《紅樓夢》正在創(chuàng)造中,預計明年就能完成。
提及這20余年在黃河邊的生活,張存世言語中飽含深情:“這些年,我住在黃河邊,吃著黃河水,作品也取自黃河澄泥——河南就是我的故鄉(xiāng)。”□記者 席韶陽【原標題:深山隱士:青磚上雕刻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