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文章

茶在宋代為“國飲” 建窯兔毫盞最受推崇

2015/2/10 18:49:08 點擊數: 【字體:

  宋代“崇文抑武”,實行“文人治國”,雅致、內斂、含蓄、雋永的審美情趣及理念成為一時風尚。“琴棋書畫詩酒茶”被稱為“文人七件寶”,“茶”居其一。可以說,茶在宋代是“國飲”,極為風行,上至帝王,延及文人,下至市井百姓,品茶斗茶,均是行家里手。

  宋代飲茶由唐代的“煮茶”演化為“點茶”,茶葉先碾成碎末,然后以茶憲擊拂成茶湯飲用,可以說,主要的茶藝都是在茶碗、茶盞中完成。所以茶盞、茶碗在宋代茶事中最常見,也最為講究。同時宋人尚白茶,所以能襯托茶色的各類黑釉盞最受認可。從歷代文獻及現今的考古資料看,宋代茶器中建窯兔毫盞最受推崇,吉州木葉、貼花等也深得文人之愛。當然也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同安窯“珠光青瓷”等。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國內外遺存下來的宋人絕美的茶盞、茶碗。

  一、建窯三名品:曜變、油滴、兔毫

  1.建窯“曜變三絕”及“亞曜變”

  說起宋代茶器,不得不提建窯;說起建窯,不得不提“曜變天目三絕”。這三件建窯稀世珍品難得一見,目前泱泱中國,無一完整器物傳世。僅見的片瓷之珍出現在杭州工地,據說小半個殘碗也是價值30萬元,是有錢難買的罕見之物,完整器之珍貴可想而知。目前,“曜變天目三絕”被日本政府公布為“國寶”,分別收藏在東京靜嘉堂、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大阪藤田美術館。

  這類曜變天目可以隨著光線的變化,發出七彩寶光,華麗精美。日本人形容這盞(碗)為“碗中宇宙”,意思是一個碗里可以看見整個星空,變化莫測,星光閃爍,極為耀眼華美。這種曜變天目目前雖有國內外多種仿制品,但均與原作有差距。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是“準曜變”或“亞曜變”,目前僅見一例。

  2.建窯“油滴天目”

  “曜變”罕見,另外一類油滴存世量稍多,完整器不過十余品,國內幾乎不見,也是極為出彩的作品。目前主要收藏在日本,如九州國立博物館、東京國立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根津美術館、德川美術館、松平直國等公私收藏的油滴都極為絕美。其中東洋陶瓷美術館油滴盞被定為日本“國寶”,其他的也大多被公布為“重要文化財產”。說起這類油滴的成因,其實是因為釉中含有大量鐵元素,在窯爐高溫燒造過程中,這類鐵的氧化物析出在釉表面,然后在冷卻過程中形成各類圓形結晶斑點。根據顏色的不同,可以細分“金油滴”及“銀油滴”。其中以銀白色的銀油滴多見其唯美。油滴器物在宋代其他窯口多有仿制,如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數以百計的窯口都可見,但質量不如建窯。

  3.建窯兔毫盞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說的正是建窯中的兔毫盞;蔡襄在《茶錄》中也有“兔毫紫甌新,蟹眼煮清泉”詩句;蘇軾“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也表了一把對兔毫的情有獨鐘。這類盞大多標有“進御”、“供盞”款,其實是當時的“貢品”,為“貢窯”,地位可以與定窯相媲美,僅低于“汝、官、哥、均”。

  建窯兔毫盞尤受帝王、上層文人推崇,或許還是占了量大及紋理的便宜。“曜變”、“油滴”畢竟罕見,估計是數以萬計的盞中才能出現一二,并且有長期氧化所產生的包漿、寶光,生產之處未必有如此的光影變化之感。而兔毫在建窯中屬于量產品種,一則方便完成進貢任務;二則這類上下靈動的條理,也有倒影拂動之感,生機活現,別有情趣。總體說來,宋代茶盞第一屬建窯莫屬。

  二、吉州窯雙絕:木葉與貼花

  除了建窯,吉州窯茶器也是頗受推崇的。吉州窯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鎮上,宋代屬“吉州”,故名。吉州窯是一集大成的窯口,仿制獨創均極為出色。產品中有定窯、磁州窯、湖田窯、建窯、龍泉窯等各類風格之作。其中兔毫與建窯相比,各有味道,互有優劣。另外獨創的玳瑁、貼花、木葉均屬于名品。成為國內現今諸多藏家的心頭之好。其中最名貴者推木葉盞。

  1.吉州木葉盞

  木葉盞在吉州窯中產量極少,目前存世的數量不多。通行的觀點認為葉子是“桑葉”,當時有“桑葉能通禪”之說。制作方法是先把桑葉發酵只剩下脈絡,然后沾釉貼于茶盞內,入窯燒制而成。

  目前的“木葉之王”是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只桑葉盞,出土于上饒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趙氏墓。桑葉碩大,葉色金黃,紋理絲絲可見,倒上水,有葉片漂浮水中之感。極具巧思,勝于天成。這類桑葉盞葉子或舒展,或卷曲,或兩三貼于盞底,或一片半片貼于盞沿,每一片均有各自的味道。這類盞是民間藝術與自然的和諧融合,是禪宗文化與茶文化的完美載體。

  2.吉州剪紙貼花盞

  吉州窯除木葉盞外,還有一項獨創的工藝就是剪紙貼花瓷器。這類作品是窯工利用剪紙工藝,剪出一些喜聞樂見的紋樣,然后貼伏于釉上再撕去,形成紋樣入窯燒制而成。整體的效果猶如剪影一般,具有二維畫面感覺。倒上茶水后,在水紋的晃動下,可以看到紋樣在其中若隱若現、忽暗忽明,讓人聯想艷陽下的湖面倒影,或者想到明月高懸下的皮影表演,頗具趣味。剪紙貼花瓷器的紋飾包括各類動物、各類鳥紋、各類花卉、各類吉語紋飾等。現今有研究者認為這類貼花工藝是模仿“茶百戲”的理念,繼承了“漏影春”的北宋陶玩法。《清異錄》曾記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叟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看來吉州工匠把難度極高的“茶百戲”通過簡單的貼花工藝而簡單化了。有了各類貼花盞,普通的喝茶者只要輕輕攪動茶湯,即有了花鳥在眼前之感了,確實是高招。

  三、世界最出名的殘器:龍泉“螞蝗絆”

  宋代瓷器中,龍泉窯并不是以燒制茶器著名。而是以各類祭祀及裝飾用的瓶、爐最為出彩。但是,一件被譽為“世界最出名的殘器”的青瓷茶碗卻出自龍泉窯,這就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龍泉窯“螞蝗絆”。

  這件瓷器在南宋時期傳到日本,后在室町時代由當時的掌權大將軍足利義政獲得,但是已經出現沖線。足利義政對這件青瓷極為鐘愛,特意派遣使臣把此器帶到大明王朝,請求再賞賜一個類似的瓷碗,但已經不可再得,也無法仿制出,只得鋦補完整以了事。因鋦釘在氧化后,黝黑之色像黏附在器上的螞蝗,故被取了一個“螞蝗絆”的俗稱。雖然是一件殘器,但是經過數百年的傳承,這件上了鋦釘的名品被其優美的釉色以及神奇的傳承經歷包裝得日益出名,現如今已經被人譽為“世界最出名的殘器”。拋開其他,就此物論事,日本人對中國文物的熱愛確實讓人敬佩。

  以上簡單列舉了一些宋代的著名茶器,并且集中在南方窯口,其實北方窯口也有非常多的名窯,也生產各類瓷器作品,但從歷史上的題詠及得到的認可看,茶器確實略輸南方各類黑、青釉色瓷器。現今茶文化復興,茶器也日益變得講究,追尋中國風雅文化頂峰的宋代,品一品曾經的恬靜、淡雅,從中學得三兩分雅量,顯得尤其必要,故為文。 圖/文 黃志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長沙晚報(2014-08-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