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文章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2016/4/12 9:10:30 點擊數: 【字體: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陳枚·月漫清游圖(之四)《游湖賞荷》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從有了人類文明以來,就有了對美化自身的追求。中國女子化妝的習俗在三代便已興起。化妝,作為中國女子日常生活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無論秦漢的質樸清純、魏晉的雅逸秀美、還是唐代的秾麗豐腴,都反映著古人生活風尚的變遷,乃至社會的更替。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明人畫《千秋絕艷圖》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追溯歷史,徜徉期間,在“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微醺中體味古人無心妝容的意懶,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的淡愁中感受古人的怨艾惆悵。輕輕撥開歷史披覆的薄紗,越過麗影娉婷的妝容窗口,走向無數靈魂深處。

      悠悠歷史難掩紅顏風流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瓷妝奩盒·南宋官窯青瓷葵花式洗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上古時代開始,中國女子已經開始化妝。以奴隸制為社會政治根本的夏商周時期,人們已經采取編發制取代了披頭散發。此時,受諸子百家“重德輕色”思想影響,人們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視為美的最高境界,這一時期因此成為化妝史上有名的“素妝時代”,女子除了撲點粉以外,基本上是不化妝的。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明·陳字《仕女圖》

現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秦代是紅妝之始,“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后代妝容色彩化、造型各異的時尚風潮。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電影《花木蘭》

女子妝容用具胭脂粉盒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面部裝扮在色彩運用方面比以前更為大膽,此時出現了比較著名的“曉霞妝”(又稱斜紅),這種化妝方法從魏文帝宮中傳出,相傳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來眼角碰傷流血,血痕使之越發美麗,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畫,時間一長便演變成為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這一時期另一極具特色的妝容是“額黃妝”,《木蘭辭》中花木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說的就是這種妝容。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唐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女子盛行追求時髦。元代伊世珍《瑯嬛記》引《采蘭雜志》說唐代著名美女楊玉環必備唇膏、眉黛、妝粉、胭脂、加上首飾衣服作為裝扮之需:“膏神曰雁娘,黛神曰天軼,粉神曰子占,脂神曰興贅,首飾神曰妙好,衣服神曰厭多。昔楊太真裝束,每件呼之,人謂之“神妝”。唐朝達到了中國古代化妝史上富麗與雍容的頂峰。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明·佚名《春庭行樂圖》

現藏南京博物館

      唐代女子化妝一般分為七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涂額黃、畫眉、點口脂、畫面靨、貼花鈿。僅畫眉的形式就多達十幾種,此外,梳子、釵、簪等頭飾也種類繁多。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南宋·陳清波《瑤臺步月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女子妝扮屬于清新、雅致、自然的類型,崇尚淡雅的風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偏愛菱花淡淡妝,她在《丑奴兒》中寫道:“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詞中說,晚上這場風雨,把白天的炎熱洗刷干凈,夏天里難得涼快的夜晚,李清照向丈夫彈琴傾訴,然后對著菱花鏡子淡淡化妝。在夫妻燃燒的情感烈火中,李清照的化妝境界仍然是“淡淡妝”。可見,宋代女子妝容沒有了唐代妝容的繁榮奢華、豐富多彩,有的只是自然美了!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清·佚名《雍正妃行樂圖》之一

      元明清時期,女子的妝容逐漸轉為以清淡、樸素為主。縱觀中國古代化妝史,唐代那樣的極致畢竟只是一時的時尚,薄施朱粉、淺畫雙眉的“薄妝”、“素妝”與“淡妝”更是中國女子化妝的主流。

      人面桃花還需粉黛來妝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清·金品卿《人面桃花》

      在古人浩瀚的詩詞海洋中,經常用“桃花”形容美麗的女子,崔護有詩云“人面桃花相映紅”,表達自己對心儀女子的思念。《詩經·周南·桃夭》篇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用桃花來形容待嫁的姑娘。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紅藍花

古人用來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

      桃花是紅色的,而“紅色”是人類最早認識的色彩之一,古人妝容樣式中便有“桃花妝”一說,其中用到的最主要化妝品便是胭脂。《妝臺論》中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唐代仕女陶俑

      胭脂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傳說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胭脂,至三國開始在中原婦女中流行。唐代詩文中經常提及胭脂,一些仕女圖中的婦女面部和嘴唇常涂有胭脂。宋元明清以來,更成為婦女最普遍使用的紅色化妝品。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宋代邢窯·胭脂盒·白釉瓷塑蓋盒

高8cm 口徑15cm 底徑9.4cm 最大直徑15cm

現藏北京老窯瓷博物館

 

      在中國古代,點唇用的也稱為胭脂。《楚辭》說:“粉白黛黑,唇施芳澤。”說明古時候的女子已經開始用芬芳光亮的顏料來美化嘴唇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唐代僅供制作胭脂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紅樓夢》中提到的寶玉愛吃女孩子嘴中的“胭脂”實際上指的就是口紅。而今,以口紅為代表的化妝品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正體現著人們追求健康與美麗的需要。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宋代邢窯·胭脂盒·白釉瓷塑蓋盒

高8cm 口徑15cm 底徑9.4cm 最大直徑15cm

現藏北京老窯瓷博物館
 

      作為古代女子用來盛放胭脂、香粉的盒子,胭脂盒是古代女性閨房必備之物,也曾一度被多情才子作為贈與佳人的定情信物。此件宋代邢窯白釉瓷塑蓋盒,胎質硬朗,釉面白中閃黃,釉層勻凈,蓋、罐之間以子母口相扣接,僅子口接觸處未施釉。器內捏塑三只小碗,以三條枝蔓相隔,中間塑有一朵蓮花,器型非常少見。類似這樣形式的蓋盒燒制年代從隋唐一直到金元都有,燒造的窯口比較多,裝飾手法及樣式也多種多樣。

      軟香溫玉里的詩情畫意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明·唐寅《孟蜀宮伎圖》局部

 

現藏故宮博物院

      顏如玉的美艷女子身邊自然少不了多情才子,自古以來,才子和佳人都是絕配,無論是詩歌還是繪畫等藝術作品,都少不了才子們對美人的贊嘆與歌頌。女為悅己者容,歷代女子精妝細抹的花樣妝容,無非是為了在心儀的男子面前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雖然隔著時光的長河,還是擋不住才子心中的詩情畫意和一張張唇紅齒白的美麗容顏恍如隔世的驚鴻一瞥。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吳聲、于水1984年獲獎作品《長恨歌詩意圖》

 

現藏中國美術館

      唐白居易《長恨歌》詩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一句詩讓無數世人驚嘆于楊貴妃的美貌,卻是“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北宋·蘇漢臣《靚妝仕女圖》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浣溪沙·閨情》中寫道,“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詩文中充滿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繡面芙蓉”和“斜飛寶鴨”皆為當時女性臉上的裝飾物,詩文中所描寫的正是一個情竇初開而著意打扮的初戀少女。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清·倪田《鐘馗仕女圖》

徐悲鴻紀念館藏

      花間派鼻祖溫庭筠在《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寫了一個美麗而又落寞的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詩文仿若一幅唐代仕女圖,字字句句都能體味出古人的生活情態。

韶華彈指間,紅妝驚絕艷
 
宋·王詵《繡櫳曉鏡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若僅以脂粉為妝,美則美矣,終不長久。以書香為妝,“腹有詩書氣自華”。以美德為妝,“風沙磨礪俏玉容”。《紅樓夢》里說的“才華馥比仙,氣質美如蘭”也不外如此!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物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鶴壁窯:綿延500年的瓷語詩意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