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展示、活動體驗、美食試吃、禮品贈送……7月15日閉幕的2013中國國際輕工消費品展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為期4天的消費品嘉年華。記者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展會現場看到,無論是陶瓷展區、玻璃展區、自行車及戶外展區,還是家具展區、工藝美術品展區、食品展區,都展出了當代輕工行業的精品、新品。尤其是陶瓷展區推出的當代藝術瓷器,以其獨特的工藝設計和完美的色澤,引來了諸多收藏愛好者參觀購買。
在陶瓷收藏領域,一些做工精美、價格較低的當代藝術瓷器正越來越受到收藏愛好者的追捧,成為藝術品投資“新貴”。即便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還是提醒,收藏愛好者不要盲目跟風,要謹慎、理性地投資。
收藏當代藝術陶瓷不要盲目跟風
當代藝術陶瓷領域蘊藏了大量的收藏和投資機會,許多參展的業內人士和記者聊起了收藏、投資當代藝術陶瓷的好處:能直接與工藝美術大師面對面交流,并從其手中購買,假貨少、安全性高、可供選擇的各等級的大師精品多。不僅如此,當代藝術陶瓷精品行情還在不斷看漲,且回報率極高。
記者的朋友、業內人士貝德說,正因為這樣,具備或不具備收藏知識和能力的投資者都紛紛瘋狂地涌入當代藝術陶瓷市場,跟風冒進,依靠“耳朵”去收藏,卻不知高回報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導致滿懷希望的投資收藏有時則成了血本無歸的消費收藏。
歸根到底,就是對陶瓷缺乏認知惹的禍。
貝德指出,當代藝術陶瓷具有投資高回報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假貨混淆、變現不易、剛性易碎等風險。因此,收藏愛好者忽視風險、盲目進入當代藝術陶瓷市場,存在很大隱患。
貝德還指出,不少收藏愛好者以為當代瓷獨指江西景德鎮名家瓷;只知河南禹州鈞瓷出眾,不知汝州汝瓷同樣優秀;對動輒數萬元、十多萬元的景德鎮大師作品望而生畏,卻不知同樣出自大師之手的德化白瓷作品只需幾千元便可擁有。這樣一來,自己的收藏趨向和思路容易受其左右。
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周祖國在展會現場對記者說,許多入門級的收藏愛好者資金有限、鑒賞能力不足,而且還不去專業、系統地收藏。這不僅不能帶來較高的投資回報、拉長學習研究瓷器鑒定知識的進程,也會降低收藏的品位;不僅不能收獲收藏的喜悅、提高收藏的水平,也不會得到較大的投資收益。
應成為陶瓷藝術價值的發現者
“收藏愛好者應該有意識地關注那些具有個性風貌特征、扎實藝術水準、深厚文化底蘊的中青年藝術家,以及那些沒有職稱或稱號的、傳承地道工藝的民間老藝人,他們的作品在很多時候更具鑒賞性和投資性。”貝德認為,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應該成為陶瓷藝術價值的發現者,而不是價格的跟隨者。
“在當下浮躁的市場氛圍下,人們需要對當代陶瓷藝術的價值作出正確判斷。”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司書勝在展會現場向記者表示,真正的收藏價值來源于世代傳承與市場金錢判斷的物質需要,還應滿足文化內涵和視覺欣賞等精神要求。收藏一看珍稀、二看精品,具備了好的材料和做工,具有了不可再生的屬性,也就具有了收藏的價值。制作者的榮譽稱謂、職稱不是死標準,收藏價值不應該僅憑制作者的現時名氣而定。他指出,有些大師雖有大師的職稱,但沒有大師的水平,其部分作品價格虛高、水分較大。
藝術陶瓷的工藝性是其價值構建的關鍵,其核心是在工具、燒制等技術手段不斷革新的基礎上,將手工與科技結合。周祖國介紹說,繪畫性及工藝性是其價值判斷的基本標準。因此,一些工藝性不高的藝術陶瓷,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當代藝術陶瓷市場既需要名家,也需要名品。只有這樣,當代藝術陶瓷市場才能完整、健康地發展。”貝德強調,當代藝術陶瓷市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大環境下的當代藝術陶瓷市場也呈現同步快速發展的態勢。所以,收藏愛好者在分析當代藝術陶瓷發展趨勢時,應該仔細了解掌握其市場結構,以便掌握主動權,進行前瞻性投資。【原標題:當代藝術陶瓷收藏 投資須理性】